北京奥运志愿者报名突破30万 解读数字背后力量
中国青年报消息:“32万!”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筹备组的小刘看着刚刚统计出来的志愿者报名数据,兴奋地说:“在接受报名表时就感觉人很多,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
据组委会统计,截至2月初,北京地区报名奥运会志愿者总人数已达25万人,京外省区市报名总人数已达7万人。其中在京社会各界人士共7万人,占北京地区报名总人数的29%;高校系统共有18万名在校师生通过学校内部报名,占北京地区报名总人数的71%。
“我们将在今年8月前从报名者中挑选出第一批赛会志愿者。”小刘介绍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曾创下4.7万人的志愿者人数纪录;2004年雅典奥组委选拔的志愿者多出1/3,达到史无前例的6万名;而即将在中国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赛会志愿者人数又创新高,届时,北京将招募7万赛会志愿者参加北京奥运会,3万赛会志愿者参加残奥会。
“从报名者的回馈信息来看,虽然有些报名者是凭一时冲动去报名,但多数报名者对奥运会和志愿者的工作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奥组委志愿者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80后”追求付出也追求收获
在北京林业大学读大一的徐丽毫不隐瞒自己报名的初衷,“能亲身参与到这个世界级盛会中,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而且还有可能接触到很多体育界的大腕明星。”
但在详细了解了奥运志愿者的情况后,徐丽对志愿服务有了新认识,“原以为工作很轻松,就是帮人指指路之类的,现在才知道分布在竞赛场馆内的志愿者其实很少,更多的奥运志愿者不但看不上比赛,甚至连电视直播也看不了,恐怕连比赛气氛都感受不到。”虽然有些失望,但徐丽表示决不会退缩,因为志愿者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在幕前是直接形象,在幕后的行动则关系到赛会能否顺利进行。
奥运志愿者的服务岗位涉及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交通运输、安全保卫、医疗卫生、餐饮服务等30多个领域。能接触比赛的只是那些分布在竞赛场馆内,并且为运动员或者观众服务的极少数人。奥组委志愿者部有关负责人说:“不能否认有些年轻人对志愿者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有些志愿者抱着个人目的报名。我们认可和尊重志愿者目的的多样性,但是一切目的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奉献和服务’的前提上。”
大学生陈刚和李宁宁,因为参加志愿服务而相识成为情侣。这次,他们又一起报名奥运会志愿者。陈刚说:“我们因为志愿服务走到一起,又一起进行了3年的志愿服务。在服务时,我们并不透露彼此的身份,也不耽误彼此的工作,更多的是对对方的鼓励和赞许。”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的韩行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更加理性,“对做志愿者的人来说,不仅仅是奉献,也是收获。作为大学生,平时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做奥运会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对于自己更是极好的学习交流机会。”韩行还透露,班里的24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奥运志愿者报名。
对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陆士桢表示:“大学生有知识储备、有热情,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于奥运会志愿服务是很有利的支持,而他们也肯定可以在这样一个国际大型活动中获得实践和锻炼。这对于青年人确实是很难得的展现自我和回报社会的机会,两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统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