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73岁的汪家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猪司令”。20多年来,他致力于养猪大业,乐此不疲,共养猪近7万头。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仍然有很多关于猪的梦想,他想把自己亲手喂出来的“猪王”送到北京,献给奥组委当礼物,还想下辈人继续他的猪事业,他还想……
汪家雅夫妇的猪世界
见到汪家雅之前,我充满疑惑,一个70多岁的老人哪有精力“伺候”成千上万头猪?他家的“猪王”有多美?那种“满眼是猪”的场面有多大?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见到了汪家雅和朱长美老夫妻以及他们的“猪世界”,73岁的汪家雅看起来只有50多岁,很多见过他的人都这么认为。他走路、做事的样子完全像个健壮的中年人。朱长美70岁了,但也只能用“大妈”来称呼她才比较合适,穿着朴素,热情开朗,完全没有70岁的老态。问起他们夫妻俩的养生秘方,汪家雅说要一生积极向上,一生粗茶淡饭,一生劳动不止就能养生。
我跟随他们在猪舍里边“巡逻”边聊天,这算是一次最别开生面的采访了。汪家雅首先带我看了他的猪王,一头像牛一样大的猪,这是他近两年来的得意作品。中国申奥成功后,他一直想养一头大猪献给北京奥组委,表达他支持奥运的心意。去年,他终于在众多小猪仔里发现了它,便格外宠它,每天都要看它四五次。现在猪王体重800多斤,身长近2米,高1.2米,一身白毛很光亮。汪家雅想等明年把它喂到1000斤,亲自带着猪王上北京,给奥组委送上这份特殊的礼物。
接着,我跟随汪家雅夫妻在各个猪舍里穿梭,他们详细介绍猪的品种,杜洛克、长白、二元杂交等等,如数家珍。朱长美提着一大桶红糖水去喂小猪仔,一群群小猪围到一起,争抢着喝可口的“饮料”,一幅欢快的场面。
100多间猪舍,1000多头猪,白的、黑的、花的、大的、小的、母猪、种猪、一应俱全,它们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哼哼歌唱,也有调皮的小猪在打架。
汪家雅和老伴每天就是在这个“猪世界”里摸爬滚打的,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无论天晴下雨,严寒酷暑,甚至遭遇天灾人祸,他们从未放弃过。
在汪家雅73年的生涯中,他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养猪。关于养猪的路,很长;跟猪之间的故事,也很多。
祖训难忘,失意书生要养猪
汪家雅记不清自己具体哪年开始养的第一头猪,但他清晰地记得他养猪事业的“根源”始于幼年时父亲的一句话。
汪家雅1935年出生在宜昌江南联棚乡,因五行缺金,父亲为他取乳名“铜娃子”。他自幼喜欢读书,但父亲对他读书一事并不太关心,从小给他灌输最多的是养猪的种种好处。“我上私塾的时候,我父亲说,铜娃子,你长大了什么都不用干,喂猪最好。爷爷以前靠养猪养家糊口,卖猪赚的银钱用罐子装,我也是靠养猪维持生活。穷不丢猪,富不丢书,我们是穷人家,就是要靠养猪。”年幼的汪家雅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
汪家雅上了几年私塾,后又到学校读书,一直到1953年初中毕业,他并没有走上养猪的道路。当时他是村里不多的文化人,也是家里唯一的书生,毕业后,他参加了永耀电力公司的招工考试,成了一名正式的电力职工。
“我只上了两年班。因回老家后,村干部问我对他们的工作有没有意见,我实话实说了几条意见。祸从口出,接着就有人说我人小心大,给我戴上了一顶‘右派’的帽子,我就失去了工作,回农村劳动改造。”汪家雅说自己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右派”,不过因为自己很开朗,也还年轻,并没有太多的伤悲,他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在农村劳动改造,1960年,他跟比自己小三岁的邻村姑娘朱长美结婚。
“她年轻时真是个美女呢。当时我家境贫寒,而且还戴了‘帽子’,但她相信我。她是个很坚强的女人,在困难面前能独当一面,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胜利。”他一席话让老伴很不好意思,在汪家雅当“右派分子”的那些年,他们夫妻俩也受到了不少委屈,但他们并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劳动着,艰辛地抚育着四个孩子。
“1979年8月,我正在田里干活,家里来了两个客人。那两个客人给我读了一个文件,说取消关于我的一切处分,恢复原职,当时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那是汪家雅一家的艳阳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三天后,他回到已经离开22年的永耀电力公司上班,这一年,他44岁。
上班后,汪家雅一家搬到西陵区万联村,妻子在家种菜、喂猪、料理家务,他在单位工作。1983年,汪家雅在单位上办理了内退手续,他愿意回家跟妻子在一起创业,在农村呆了那么多年,也许他已习惯了农民的生活。
“适逢当时有发展养猪的好政策,我又想到了父亲那句话,于是就有了办养猪场的想法,也得到了政府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他们帮我批地、贷款,最开始只修了一大排猪栏,从恩施买回20头母猪,后来才慢慢滚动发展。”
因为不忘祖训,汪家雅当真办起了养猪场,可当他们的事业刚刚有起色的时候,灾难却悄无声息地来到他们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