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将连锁作昙花
————------美亚音像连锁的生命纪实
镜头之一:连锁店关门,会员受损
2005年6月1日下午3点,在上海港汇广场地下一层靠近地铁出口的热闹地段,门头挂着“美亚音像租赁连锁”招牌的一家商铺铁门幽闭。记者敲了敲门,里面几位正在收拾的工作人员朝外面看了看,一个人按了下钮,门开到一半。
记者出示了手上的几种美亚音像发行的会员卡,表示要购物。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说,这个店已经关门了。然后指了指一块小牌子,瞥了一眼会员卡说,紫色的会员卡可以去中信泰富广场店购物,而两种万胜卡要按照那个牌子上的地址和电话,找美亚集团去理论。“我们已经被卖掉了。”工作人员称。
音像连锁业务卖给了谁
经调查,美亚的一名工作人员说,美亚音像连锁业务被出售给一个叫做“长音阁”(音)的公司。此前,在中信泰富店,工作人员只表示已经不再是美亚的员工,但非常警惕地不肯透露更多。
此次美亚音像的易手并非没有先兆。早在2005年3月,就有美亚音像万胜卡的会员发现其会员卡不能再进行消费。美亚音像的会员卡分万胜卡和普通卡两类。前者以团体推广为主。这些卡不兑换现金,不找零。 在4月份,记者曾到美亚音像港汇广场店购买音像制品,发现其货架已经出现部分空置,而且货品以一些老碟为主。新碟非常少。京剧、卡通片、卡拉OK带占了很大比例。而在租赁区,有很多过去用于租赁的碟片以2元一张的价格进行出售。此时,万胜卡已经只能用于购买小范围区域的音像产品,大部分货架标明不得使用会员卡消费。 在东方网(www.eastday.com)东方直通车“百姓声音”栏目,有关美亚音像万胜卡的内容在“投诉”和“求助”类有几十条。从3月份开始到最新的6月2日,这些留言都是一个内容,就是希望媒体出面让美亚音像方面给消费者一个说法。 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至少遇到了5个到美亚音像门店希望解决问题的消费者,但他们都失望而归。有人表示,花时间和车费去退卡很麻烦。 从各种信息来源来看,这些持有美亚万胜卡的用户卡上余额在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他们很多人曾经投诉到消费者协会,但等了很长时间再去询问,答复是要消费者自己去解决。 记者拨打从其门店抄下的退卡电话,对方表示是客服部门,并告诉记者要退卡,需要先提交申请,并等待通知。不过,也可以去长乐路的一家泰国菜餐厅消费。
镜头之二:债台高筑
2004年12月8日晚上11点,上海仙霞路8号仲盛金融中心4楼,上海美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亚集团)总裁助理马林已经非常“头大”。在美亚集团门口的休息区仍然聚集着15名来讨个说法的业主,都摆出了誓不罢休的架势。
美亚集团下属上海美亚二十一世纪商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十一”)拖欠了这些业主的房租。
马林代表美亚集团到现场“摆平”这些业主。他的“缓兵之计”看起来比较有成效,下午3点多从二十一赶到美亚集团的几十名业主陆续支撑不住,撤退了一部分。坚持到最后的业主终于拿到了一份盖有美亚集团公章的承诺书,承诺这些业主可以在12月15日拿到兑现日期为2004年12月27日的房租支票,由美亚集团担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坚持到最后的业主们所信奉的。此前的半年里,他们已经慢慢学会了怎么要债。
悲情2004
自2000年成立以来,美亚集团的生意越做越大。但2003年从上海城开集团等几家股东手中斥资2亿元人民币收购二十一后,却发现连锁超市的生意并不像其它生意那么好做。
从2004年初开始,对外公布拥有近600家门店的二十一开始显露败象。顾客们发现二十一便利的货架上开始稀稀拉拉,俏销商品短缺,不久后干脆空出了一些货架。
2004年年中开始,由于二十一拖欠货款,一些供应商开始彻底停止和二十一的供销关系。
从2004年7月份开始,二十一租用的商用房的业主们发现自己已经很难从二十一要到房租了。同时二十一开始拖欠水电费、电话费。
2004年9月开始,供电局开始对二十一实行拉闸断电,一些业主开始将便利店锁住,准备应付最坏情况。
到12月初,在业主和供应商间传言,二十一已经拖欠供应商货款3000万元,而且,70%以上业主被拖欠房租,金额不等。最多被欠13个月、近15万元。
债台为何高筑
2002年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上海城开集团突击式发展连锁超市,就作好了寻找买家的准备。这种玩票式的跨业经营一开始就埋下了隐忧。
2003年,上海城开集团等几家股东将当时的上海二十一世纪便利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权作价2亿元卖给了美亚集团。据相关人士担心,美亚集团尽管在音像连锁方面有一定经验,但要在连锁便利店林立的上海站稳,尚有难度。
这些担心在2004年变为现实。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207家二十一便利店只有十几家达到了通常连锁便利店日资金流水的最低要求5000元。这个标准被粗略地认为是连锁便利业态盈亏平衡点。
店铺高度密集、竞争激烈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相比周边店铺,二十一便利即使位置更好,销售也处于劣势。管理不善可能是主要原因。
连锁便利店是上海市4050工程(40至50岁人员就业工程)的重要基地。在一家可的便利店,店员告诉记者,他们宁愿每天少卖,因为工资不会因卖得多而增加,但多卖就要多辛苦。
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美亚集团未能及时给二十一注入新的资金,二十一资金链断裂。谁来还债?
镜头之三:My21横空出世
2003年6月28日,上海美亚企业(集团)低调的与上海城开集团签署协议,从城开手中接管“二十一世纪便利有限公司”,完成一桩上海便利业最大的并购案。 经过近一年的调整和酝酿,美亚又开始新的冲击,推出“My21”,调整经营模式、降低商品销售价格、出击快餐业以及重新选址,意欲在沪上便利店大面积亏损和重复相近的竞争的现状下,闯出一片新天地。 据上海美亚集团总裁王大卫介绍,“My21”在商品结构上将适当增加进口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比例,希望能够和其他便利店形成错位竞争。他认为,目前上海的便利店在商品结构上与超市区别并不大,还不能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个性化需求,而在“My21”里面,现在有30%的产品是经过调整的,以后这个比例还会提高。 据悉,美亚集团计划在未来2个月内开出100家“My21”便利店,其中约30家可以在地段较好的原“21世纪便利”的基础上改建。至于中期目标,美亚的这种新型业态的便利店计划在两年内发展到400家。而它的经营方式则采取了自营与加盟之间的“承包制”,承包人不须向总公司交费,采购也由总公司负责,承包人有完全的经营权利,可以制订价格策略。
6月1日,记者联系到美亚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翟先锋。但翟先锋已经因个人原因在家休假三四个月,她表示没有听说这件事。当要求和美亚集团总裁王大卫取得联系时,她表示从王的秘书处得知“六一”前后王大卫都不方便联系。
记者又试图从其他途径与美亚集团高层取得联系但未果。无奈,向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求证,被业内认为消息非常灵通的顾国建也表示并不知情。
但是美亚集团总裁办公室的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女士表示,那些对外面称美亚音像已经卖掉的工作人员是“美亚不负责任的员工”。但是她拒绝解释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据悉,目前美亚集团旗下还有上海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上海美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五洲宽频电视传播有限公司三家支柱企业。
律师点评:
很多人认为,开店生意要好,产品一定要有独特性,与众不同。这个概念并没有错,但是这个概念的前提,只适用在单店、名店以及多店但店数在一定规模之内。一旦要不断复制、大量展店,即以连锁形式出现时,所卖的产品就不能只强调独特性的分众化市场,而必须改走大众化消费路线,因为连锁店更需要消费群来支撑这一产业。
便利店不同于大型超市,也不同于精品店。在社区的一隅、街角,巴掌大小的便利店,却是最贴近消费生活的场所。就目前中国的消费水平及消费理念而言,老百姓更倾向于物美价廉的大众化商品。之所以称之为便利店,在于其提供的商品为老百姓大众化日用品,市场随时随地存在。美亚集团大规模收购21世纪便利店,希望把它改造成高档便利店,事实证明,目前中国的情况,这样的高档便利店尚没有一定规模的消费群,没有足够的市场,这是导致美亚资金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货源也是一个便利店延续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从相关资料来看,美亚在并购二十一世纪便利店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该店的IT系统更新替换,然而业务流程却明显滞后。并购之后的便利店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货现象,其可销售的品种几乎只有其他同等规模店面的五分之一。
近些年来,连锁加盟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造就了不少连锁大王。但不少连锁体系来的快,去的也快,风光一时之后,便一蹶不振或销声匿迹;有的连锁体系却能持续展店,屹立不摇。从二十一世纪便利店短暂的生命历程来看,产品的大众化,适合商圈的普及化,是一个连锁体系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