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一位年轻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只带着两只箱子回到祖国创业。在成功的吸引到第一笔风险投资22.5万美元后,这位年轻人创办了一家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年过去了,这家公司在这位年轻人的经营下,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国的网络旗舰——搜狐。去年搜狐收入达到9亿人民币,同时也成为百年奥运史上第一个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而它的创始人张朝阳更是被奉为海归创业的代表。
在中关村,海归创业已经不是“神话”,而是一种常态。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告诉记者,截至2005年底,园区共有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企业3049户,留学回国人员7391人,其中博士占40%,硕士占42%。而每年一到长假,中关村还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考察团。
有调查显示,现在海外留学人员80%希望回北京创业,其中60%把中关村作为发展事业的首选之地。为什么中关村如此吸引海归?中星微的常务副总裁张辉给出了答案,因为中关村具备特有的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这位留美博士和邓中翰一起创办了中星微电子公司,短短5年内率领团队突破了7项核心技术,申请了20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星光系列”芯片结束“中国无芯”的历史。“是中关村的高科技创新氛围给了‘星光中国芯’一片肥沃的土壤来成长。”张辉说,“这里为我们这些海外人员建立了回国创业的绿色通道,现在中关村的科研人员总数已超过了美国硅谷。”
“对于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来说,下决心回国发展甚至比当初迈出国门更困难。”曾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的夏颖奇说,“为了让他们消除回国创业的疑虑,中关村在方方面面都做好了准备,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为了这一点,中关村制定了包括创办企业、落户北京、子女入学、购房买车、出入境、项目融资、外汇管理、企业孵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去年随着中星微、百度、奥瑞金等企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中关村13家在纳市上市的公司已经占到了中国的一半,而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海归创办的。“留学生企业往往采用硅谷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地整合资源。他们通过NASDAQ这个国际化平台获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调配了国际化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夏颖奇评价道。如今的海归们在中关村可以操持各省方言生活,也可熟练地运用各国外语工作,这支高学历高素质的跨洋研发大军已经成为中关村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