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客成为一种财富 当她出场时,全场所有的注意力被她聚焦。
平时眼光颇高的IT记者们此时也一改往日的冷静,一窝蜂似的向她扑去,瞬间,无数个闪光灯将会场变成白昼。
她就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人的徐静蕾,博客名叫老徐。在5月初,她的博客排名升至全球第一,日流量逼近3000万。据说,这些老记们之所以变的如此疯狂,正是因为曾“偷偷”看过她的博客。
作为一位名人,商业化的意识和操作必然要比常人成熟。在老徐迅速的把博客结集出书的同时,受益于IT的她自然也成为了IT公司的“宠儿”,各种商业邀请纷至沓来。就在前两天,AMD公司传出消息,将邀请徐静蕾正式成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并将执导并出演AMD即将在中国发布的双核炫龙64位移动计算技术的电视广告片。
现在的徐静蕾已经在导演、演员的华丽外衣之外又套上了一个博客的光环,她似乎突然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她的成功“二次创业”也为众多的博客们指明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2002年中国才从美国引入“博客”的概念,在短短的3年多的时间里,博客经历了井喷式发展。2003年博客刚起步时,博客网站只有几家,屈指可数,而到2006年初,博客站点已经达到了3680万个,平均每年以千万级数递增,其中这些站点的博客平均到达率为62.2%%。另外,据官方发布的《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称,2006年中国博客用户将突破6000万。
中文博客的海量增长,也刺激了国际风投商们敏感的商业神经。有资料显示,去年,中国三大博客网站均获得国际风险投资,博客网、中国博客网、BlogBus获得的风投从几十万至上千万美元不等。
虽然没有徐静蕾的“财大气粗”,还是有极个别的博客赚到了他们的“第一桶金”。去年12月,和讯网在IT写作社区总编辑洪波的个人博客上刊登广告,推广其个人门户概念以及招聘Web2.0的开发人员,这成为国内个人博客上的第一次广告。
在眼球经济的时代,这些数据足以让人血脉贲张。因而,无数个专业博客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不甘寂寞的几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开始进来“掺和”,大有“全民皆博”的阵势。这也让一些有识之士感到担忧,今天的博客是否会重演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悲喜剧。中国博客类网站至今无一家赢利的事实也似乎验证了这些担忧,这也昭示了如今的博客还存在商业盈利模式上的不足。因为全新的技术必然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但是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要符合基本的商业规律。徐静蕾的成功是个不可复制的,在探寻中国博客的商业之路上,还有许多探索。
但也有这样一种说法:每人都能当博客。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博客是日记;如果有几十个人访问,博客是和朋友们相聚的咖啡屋;如果有几千人访问,博客是有力量的媒体;如果有上万人访问,博客就是商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