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瞩目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了,走在齐鲁大地,能感到浓浓的全运会氛围。本届全运会有一大亮点,就是山东省17城市全部承办赛事,除主会场济南外,青岛承办9项,日照承办5项,泰安4项……枣庄、东营、莱芜、菏泽等市至少承办1 项,全运会竞赛项目首次实现承办省份的全覆盖。
筹办之初,山东曾倾向于按以往惯例,选定几个主要城市承办,这样对于赛事组织更为方便。之所以最终确定覆盖全省,出自于这样的考虑: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机遇,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好时机,机会难得,应该让各地都享受到这一发展机遇。
山东省副省长、十一届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黄胜介绍说,山东省坚持把筹办工作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全运会的多元带动作用,全省大力实施全运经济带动战略,借会造势,借势发展,充分利用筹办全运会带来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快全省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实践中看,十一届全运会创新的办赛模式,的确在山东省创建了一个共赢平台。十一届全运会的共赢效应,最直接地体现在对山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上。本届全运会制定实施了新建44个场馆、改造85个场馆的建设计划,除两个城市实施体育场馆改造外,其余城市全部有新建场馆。大批一流场馆的建设,明显提升了山东各地的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水平,使各市具备了发展会展、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以水上全民健身运动为基础、以重大水上赛事为助推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一张名片。事实证明,对体育的投入也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照市体育局局长赵文胜一语道出了他们的投资动力。
从2004年开始,日照市级财政每年对体育的投入都超过2亿元。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事业的井喷式发展。2002年,日照吸引游客300万人次,2008年上升到1200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1500万人次。
历届全运会的实践证明,全运会已成为举办地难得的经济助推器。本届全运会也是如此,在筹办的几年中,以济南为例,1400多亿元的城建投入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80项重点工程、90项综合整治工程的庞大建设规模,一度在全市形成了3000多处工地同时施工的壮观场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全运会带来的有形、无形效益在山东省各地开始显现。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认为,本届全运会累计投资2000亿元以上,按照1:4的投入产出比来看,今后几年山东全省仍将稳获举办全运会带来的巨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