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学生:
华工的脸丢尽了
“今晚真是把华工人的脸丢尽了!”前晚演讲散场后,记者一路听闻学生热议,对当晚的提问环节的“水准”相当不满。不少学生当场表示,提问环节是公共时间,是一个直接向名人请教的机会,却被人拿来索签名、合影、录音,如此“浪费”大家时间,实在是得不偿失,而提问结结巴巴、甚至现场给商业计划书找客户的做法让人更觉“丢份了”。《今天,华工人的脸都被丢尽了》昨天成了华工BBS上的火力帖。
华工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殷鑫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用“痛心疾首”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说,一小部分人不能代表整个华工,这些学生也不是恶意,可能因为见到偶像就忘乎所以,但这些同学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在这种场合,你的提问是代表大家,不是满足你个人的需要。
小殷说,这个事情让他看到了大学生自身的缺点:浮躁、专注于个人,“这件事给我们华工人很大教训,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要学习怎么做人。”小殷告诉记者,该校不少学生昨日在校内网的状态上多改成了“提问门”“丢脸”“耻辱”。
昨日在华工校园BBS上还出现了一种声音。有学生认为,这么重要的场合,学生会应该找几个托“撑撑场面”。但也有很多学生表示反对。该校学生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称“我们不会做找托这种事。”
老师:
多点娱乐精神嘛
不过记者昨日采访了几位华工老师,他们则表现出较宽容的态度。新闻学院刘小妮老师说,华工学生对李开复的狂热说明了华工学生尊重知识型、学究型人物,这与华工学生懂得抓住机会、讲求实干精神也是相关联的,真正的娱乐明星来华工,倒不一定会受到这样的狂热追捧。
对于学生们自己认为提问给华工丢脸的事,刘小妮老师认为,不要因为几个提问而下定论,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广播台的女生、想做项目的男生懂得抓住机会,要允许各种各样特质的学生存在,不一定非得让学生问出深刻的问题来,我们需要包容一些,不要因此而打击学生们的热情,多少让学生有点娱乐精神嘛。
新闻学院院长李幸也开玩笑地回应道,“这说明华工学生很活跃嘛,媒体少装正经了。”
记者昨日联系到李开复创新工场的公关总监王肇辉,对于华工“提问门”事件,他不愿意做太多评价,但他表示非常感谢华工学生的热情。王肇辉说,2005年李开复来过华工演讲,前晚的演讲一如既往的火爆,这场演讲确实体现了工科学生的风貌。
回访
录音女生:
不后悔为广播台把握住机会
本报讯 “提问门”事件引发热议后,记者昨晚采访到现场要求录音的广播台女生苏萍。显然舆论的压力已经让这位女生心情很难受,电话里她的声音也即刻哽咽起来。苏萍说,其实她一直是个很简单的人,不会将问题考虑得很复杂,于是当时上台请李开复博士录音的时候,没有想太多,就那么做了,没有想到会引起那么多反对的声音。
“我们华工的广播台做得一直都不是很好,”作为广播台的一员,苏萍很想为广播台做点什么。她说,有一次去华师,听到华师的广播会用一些名人的话做片头,这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她考虑借鉴这个方法,让华工广播台也能有些进步。但是由于平时她不太关注学校的名人讲座,错失了很多机会。而这次李开复博士来了,她觉得一定要把握住机会,这对于广播台来说真的很重要。苏萍坦言,本来也想在讲座后再请李开复博士录音,但是由于时间比较紧张,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于是当时就提出了。没想到李开复博士让她到讲台上去,没有想太多,也就上台了,并拿到了录音,而且拿到录音的那一刹很开心。
苏萍说,她并不后悔这一次的行为,因为为广播台把握了这个机会,她还是很开心。对于占用了公共提问时间,她深感抱歉,没有问些好的问题,所以才让大家这么生气,在此要对大家说声对不起。
记者昨日登录校内网看到苏萍的状态栏中写道:“思考后,我坚定地认为我做得对……”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刘黎霞 实习生 张莹琦 陈惠萍 本版图片来自华工华园网视视频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