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你问我答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新闻 - 奇思妙想 - 创业博客 - 创业论坛

创业加盟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 商业模式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创业观察→新闻
    


“低碳”之风席卷中国


cye.com.cn 时间:2009-12-7 10:31:4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陈伟 我来说两句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股强劲的“低碳”之风开始席卷中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理念已经渗透到经济运行、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任务艰巨,但从国家领导人的表态到各地的实践探索,从公司企业的转型到社会个人的努力,中国正开始全方位地走上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革命:中国式节能减排之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明确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尝试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途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 D 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13%,有望实现到2010年单位G D 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5年内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将达到15亿吨以上。

  仅2008年实施的“限塑令”一项,就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石油240万至3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0万至900万吨。此外,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村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年产沼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分析人士指出,低碳经济不仅涉及技术革命,还会影响和牵动经济社会变革,并且将是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迄今为止,中国出台了不少激励性财政政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汽车,鼓励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用价格和税收政策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到2020年我国节能减排的新目标,已经数易其稿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讨当中。同时,国家开始计划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此前,广东已在国内率先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出台相关政策,更重要的应该是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源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因为国内目前扭曲的能源价格十分不利于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后城市化时代的选择

  “中国各地政府、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并已转化为具体行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说,他最近参加了4次低碳发展调研,先后考察了全国10省22个大中城市,充分感受到了各地对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有消息称,湖北省将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以引领该省发展低碳经济。湖北将在武汉城市圈探索区域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我国碳源大区内蒙古日前也宣布,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最终脱钩。内蒙古将发挥地区优势,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生态产业,在努力压缩碳源的同时大力扩充碳汇,在保证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净固碳,促进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最终脱钩。

  不仅如此,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中长期目标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兼顾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定位在低碳的目标之上,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地铁交通,实现碳排放量最低化。同时,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大力提倡节能建筑,减少碳的排放量。

  “在城市化进程中节能减排,实质上就是包含‘低碳城市’的概念。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寻找机会,建设‘低碳城市’的机会应当是中国的二、三级新兴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机会更多。”林伯强说。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新闻

·郎咸平2010经济趋势班报名 ·毛泽东思想-红色管理课程
·王一淇老师语言色彩课程 ·红色管理企业家领导力课程
·时代中天诚聘停车管家80名 ·美国太平洋国家大学硕博士
·54期金口财总裁演说特训营 ·SMI50周年盛典-夏威夷之行
·11月28日北京家具城招商会 ·北京融富智道招聘投资经理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