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河北省尚义县境内的一处风电园区。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目前总装机容量达到75万千瓦,实现并网发电54万千瓦。新华社记者巩志宏摄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 题:捕捉新能源商机的“中国速度”
新华社记者林建杨 章苒 刘宝森
不管是“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还是21小时强行军90公里的汶川地震救援奇迹,过去六十年,“中国速度”屡屡让世人震惊。
如今面对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短短数年间,中国人已交出一份让人羡慕的“成绩单”,足以让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挺直腰杆。
6年之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世界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1%升至30%以上;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超过1.3亿平方米,占全球76%;
6年之间,中国的风电机组年产量由不到10万千瓦,飙升至目前的1000万千瓦以上;风电装机容量也由2002年底的47万千瓦,激增至去年年底的1217万千瓦;
6年之间,世界电动车汽车的版图上,比亚迪横空出世;……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美,难怪英国《金融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杰夫·戴尔在11月3日的一篇报道中称赞中国“气候牌”打得漂亮。同一天,他的同事、驻北京的环境记者菲奥娜·哈维在主持一个清洁能源论坛时也忍不住问:短短五六年间中国在太阳能产业上领跑世界,为什么?
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厂商之一、常州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的回答是:核心问题在于中国企业面对生存压力不断寻求创新。
高纪凡说,中国的多晶硅原料要高价进口,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在工艺技术上迅速创新突破,目前中国企业的制造工艺已经可以媲美西方国家。
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认为,中国人能如此迅速捕捉到低碳商机,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前穷了那么多年,积蓄的发展欲望非常强烈,商人比较敏感。
“我肯定有这个欲望,想发展,尤其是对外国人不服气,凭什么你们行,我们就不行?!”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