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3月份开始,省政府委托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社科院联合开展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研究。作为该课题最新阶段性成果的《 2009 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下称《就业力研究》), 12月 27日新鲜出炉。《就业力研究》提出,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将过去毕业之际的就业指导与供需见面政策,向前推进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建立以培养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政策体系。
就业难不是扩招惹的祸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0万,山东省内有高校毕业生 43.6万人,加上省外高校山东生源毕业生回鲁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省内求职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60万人。因此,有人将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激增。但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研究课题组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当前就业市场明显呈现出结构性就业难的特点,调查显示, 88.51% 的大学生以大中型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就业首选目标,而相对贫困地区和一些中小企业却很难招到适用人才。因此,课题组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大学生数量过多,而在于没有形成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一方面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创造;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无法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这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突破口。
就业力匮乏的种种表现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山东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体勤解释,与就业率是数量概念、注重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和拓宽求职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不同,就业力这一质量概念并非只注重短期就业数量,而是重视大学生的竞争力。
课题组通过访谈、问卷等样本调查和实证研究方法,分别对大学生毕业时达到的就业力水平和实际工作所要求的就业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显示出毕业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低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且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分学科比较,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力满足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要求的程度差距最大的为经济学,其后依次为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法学和文史哲类专业。
分学历层次比较,普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差距最大,其后依次为普通本科、硕士和高职专科。这一结果说明,普通本专科教育在就业力培养上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高职教育由于其面向市场、贴近“实战”的定位,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就业力分项比较,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 10 项就业力分别是: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而这10项就业力基本属于承担较高层次工作所需要的人际沟通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主要方面,也是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提升就业力需多方协力
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得出结论:就业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需要多方携手做好一些开拓性工作。政府方面,首先,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核定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等权利。其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大学就业力教育基金,鼓励和引导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另外,政府要建立就业力信息平台,为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信息支持。
高校方面,要完善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机会利用大学教育发展其就业力。 实施重点包括推行通识教育与弹性学制,延缓专业分流,扩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空间及对产业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中融入表达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的培养。
企业方面,要加强与政府、高校的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主动地融入就业政策体系。 如全程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工作机会,把实习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纳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推行仿真化的职场体验课程,把毕业生从“原材料”变成“备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