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沪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正呈逐年下降的态势,昨天,市政协十一届四十六次主席会议审议的“留学回国人员来沪工作和创业情况”调研课题总报告显示了这一结果,报告呼吁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适当减免税负、减轻海归创业成本的一系列建议。
这份报告的调研对象系指到境外正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习和进修为主要目的,连续居留1年以上、调查时已回国定居或持有中国护照、目前正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课题组对本市12所高校、6所市属医院、2家科研院所和3个创业园区近600名留学回国人员作了问卷调查,并走访了19家留学回国人员企业,同时开展了网上调研,留学回国人员点击率达7000多次。本报记者王婧
海归创业数4年减少近8成
据悉,来沪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逐年增加,在沪“扎根”的比重较高。来沪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分为定居与非定居(绿卡或外省市户籍)两类,从发展趋势看,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办理来沪定居的留学回国人员为例,2004年为2145人,2008年增加至2986人,增长态势明显。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截至2009年10月,留学回国人员在沪创办的企业总量已达到4400多家,总投资超过5.5亿美元。但从发展趋势分析,留学人员创业资格认定的数量已从2005年的279家下降至2008年的61家,呈逐年下降的态势。
课题组在张江、嘉定及莘闵高科技园区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从行业分布看,以科技类最多,服务类次之,加工类最少,企业规模均为中小型企业。此外,近年来留学回国人员创办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的数量日趋增多,已经成为上海创建服务型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七成认为受金融危机影响
去年底、今年初的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归创业,被调查海归中,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18%;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68%。部分留学人员企业希望通过拓展国内外市场应对金融危机,但政府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
“周边城市对人才的资助力度甚至高过上海。”课题组表示,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某些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于2004年推出后很受欢迎,但尚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规定回国二年之内者具备申请资格,申报时间偏紧。同时每年4000万的资助金额覆盖面有限。周边省市也有类似的资助计划,如江苏的“沿江人才计划”,浙江的“钱江人才计划”,起步比上海晚,但资助的力度均超过“浦江人才计划”。
另外,调查报告显示,一直呼吁很久,但始终未能有效解决的“子女教育”问题,仍影响着海归们在沪工作和创业的信心和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