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号
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杨文轩曾经阐释过这样的观点,“Kindle的成功是商业的成功,汉王的成功是中国礼品市场的成功”,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真正还没有找到电子书很好的商业模式。”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形成像亚马逊Kindle或者苹果应用商店那样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一是,面向数字阅读的个性化服务能否形成?个性化服务被认为是互联网服务中有效、便于收费且不形成盗版的服务模式。但是,个性服务是否适合数字阅读呢?显然,数字阅读不是QQ秀,针对Cye.com.cn数字阅读的个人定制化服务往往难以将读者“拴在”个体空间里:阅读本身是一个人的事儿,但是读什么,怎么读,人们却更倾向于在一种社区化的交流中完成。不过,仅就数字阅读而言,抛开经典、名著的束缚,开发“快阅读”产品,或许能有更多机会。
那么,数字出版有没有可能在这种社区化交流中发掘商业价值呢?以豆瓣网为例。目前,这个最初以读书小组发起的社区式网站似乎已经从读书扩展到电影、音乐等的分享、讨论,而其读书部分依然吸引着大量新用户。但是,与网络文学网站咄咄逼人的战略雄心相比,豆瓣网似乎一直安于这种安静读书的氛围,而其商业化的进程也被大多数用户认为是破坏豆瓣精神的自毁工具。
最后,中国能否形成健康健全的数字出版环境?比照国外数字出版的成功案例,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成为亚马逊Kindle、苹果应用商店运营顺利的条件。而减少盗版,或者寻求数字出版时代新的版权形式,则是中国整个数字出版行业的共同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