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真的火了——光新浪一家,开通仅一年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两千万;号称“微博女王”的演员姚晨,拥趸超过265万。即使是同为新媒体的博客,也只能甘拜下风。
但身处注意力经济时代,微博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却没能转化为生产力,颇让一些人感到吃惊。分析师指出,尚处稚嫩阶段的微博,目前还无暇顾及赚钱。同时,在各界纷纷畅想微博商业模式时,另一种地下经济也正在兴起。
中国微博第二代 困惑依旧
意见领袖齐聚、信息裂变式的推送,让微博成为一系列事件的舆论中心。最新的事例是科普作家方舟子连续发微博,炮轰著名“打工皇帝”唐骏学历造假,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国内官方机构的纷纷入驻,也侧面印证了微博的社会影响力。北京、广东等地公安局开通公安系统微博,加强与民众的互动。
不过,尽管注册用户数一年内超过2000万,微博在营收方面仍乏善可陈,未找到“杀手级”的收入来源。即使是规模最大的新浪微博,也尚未实现盈利。
新浪微博公关部毛涛涛在书面答复中称,国内微博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的微博营销离不开成型的产品、成熟的用户、开放的企业。微博的商业化问题,目前还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我们目前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完善产品,提高用户体验。
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分析,目前新浪微博的盈利点主要是广告和品牌推广活动,与前期投入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背靠实力雄厚的门户网站,微博团队们并不急于赚钱。比较互联网的历史,一个新的应用从出现到盈利一般需要两三年,目前谈盈利还太早。
但事实上,国内的微博已处于第二代,即门户网站时代。以“饭否”、“叽歪”等为代表的专业微博网站早在2007年已开始了探索。相较Twitter在流行话题推广、实时搜索等领域的不懈努力,国内微博尚未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
艾瑞咨询分析师曹笛表示,目前国内政策监管前景还不够明朗,多少削弱了微博创新的动力。微博的市场规模、占有率不够大,内容源还不够多,这些都有待政策明晰,才能进一步推动微博的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