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相比iPad,报纸有个优点,拿它拍苍蝇不心疼。 这个玩笑有点“损”。反正自从网络媒体兴起,传统纸媒已经饱受挤兑。面对iPad、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一轮冲击,其实不少纸媒正在应对:推出“移动版”。 上个月,国内最大的报刊订阅网站“蜘蛛网”在业内率先发布了“数字报刊系统”,董事长杨明秋说,年内要帮助1000种报刊亮相移动终端。 “报刊大超市” 借助蜘蛛网打造的系统,各类报纸、杂志的编辑能便捷地将各自的内容送上移动互联网,而读者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下载客户端软件后,就能在线阅读报刊。 杨明秋用自己的HTC触屏手机给记者演示。点击打开某报页面,全然不是照搬纸媒版面,而经过了重新编排,更注重图片的运用和视觉效果。总体上,蜘蛛网客户端上的报纸和杂志页面大同小异,杨明秋说,他们开发了两三种页面的模板供各家“套用”,有的适合报纸,有的适合偏重“读图”的杂志。 对纸媒来说,蜘蛛网的价值很清晰——编辑部不用再费力自行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从后台到前台,全都是现成的:这个系统不仅能发布内容,还支持营销和支付,通过它,编辑部可以为内容定价,向读者收费。 针对不同的移动终端,蜘蛛网已开发了谷歌、苹果和Java系统的客户端,近期还将推出塞班、微软和MTK(也就是“山寨机”系统)的终端软件。 为开发整套系统,蜘蛛网花了1年,投入上千万元,但杨明秋说,这个系统将对所有报纸和杂志“零收费”。事实上,平台开发完成,“报刊大超市”的“货架”上多一个品种,新增成本相当低。今后,蜘蛛网将按一定分成比例,与纸媒共享收益。 终结免费阅读? 观察蜘蛛网的这个数字报刊系统,最有意思的并不是其技术或者模式,而是纸媒对它的态度。 杨明秋说,他原打算在春节后向公众推出这套系统,因为吸引足够多的纸媒合作需要时间。不过,国内纸媒对移动互联网态度之积极,远远超出预想。“我原以为春节前能有150家有意向就不错了,结果这两三个月里,签约的就有100家,明确表示意向的超过了500家。” 杨明秋说,各种纸媒的态度有所不同。总体上,杂志比报纸热情更高。目前,报纸大多有网站或网络版,而许多杂志还没有。与蜘蛛网合作后,杂志编辑部只需一个人上传内容,就能跨入数字出版。 在报纸中,相对而言,一线城市、发达地区这方面的意识更强,但有些二三线城市的报纸也不甘落后。最容易达成合作的是南方报纸,他们考虑的多是利益问题,认同蜘蛛网的模式;即使自己已经有了iPad应用,也不觉得存在冲突,愿意新增一个渠道。 “跟风”也许是目前纸媒的普遍心态。杨明秋说,报刊对数字化出版发行是摸石头过河,一个例证是,谁都不知道该给“移动版”订个什么价。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