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领域,资本喜新厌旧的姿态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们追逐的对象从原来的门户网站如雅虎、AOL变成了搜索巨头谷歌,之后又成了社交新秀Facebook,以及团购鼻祖Groupon……如今,他们又找到了新的目标——移动照片社交应用。
被资本瞄上的这一新模式能否成就一代巨鳄,还是会在泡沫中走向平淡?三家企业正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抢得先机,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条件成熟催生新模式
2月初,美国的两家新兴公司先后宣布获得了各自的首轮融资。一家是由曾担任Google Gmail市场经理的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创办的Instagram,另一家是由Facebook前高管戴夫·莫林(Dave Morin)创建的Path。
让人感到有点意思的是,这两位曾经在对立公司工作的人,如今又站在了新的市场上竞争——他们都为用户提供移动照片社交服务。
所谓移动照片社交服务,简单来讲就是“手机拍照+社区分享”模式: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应用,用户可以在拍完照后修饰照片,并将其上传至对应的照片分享网站;在这些分享网站,用户可成为其他人的好友并对照片发表评论。
其实,照片分享网站这一模式很早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照片上载网站如Ofoto、Shutterfly等主宰了传统互联网的照片分享市场。2004年,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线,并于次年被雅虎收入囊中。之后,谷歌的Picasa、MySpace的Photobucket,以及Facebook等也都开始开拓网络照片分享市场。不过,这些网站的主要载体还是传统互联网。
然而,近年来,苹果App Store模式风行,智能手机兴起,手机照相功能不断完善,无线带宽也得到快速提升。这些软硬条件的成熟,使以往的照片分享模式被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随时随地以照片的形式和朋友分享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种模式被一些人称为“移动社交网络”。
“一方面,人们喜欢在事件发生时马上进行分享;另一方面,目前,iPhone 4照相功能强大,无线网络速度也很快,人们再也不用为照相和上载过程发愁。”希斯特罗姆认为,此时提供该服务是水到渠成之事。
当然,新市场总不乏参与者。在美国,除了Instagram和Path外,还有另一个类似服务——Picplz。这三项服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悄然打响了用户争夺战。
拉开竞争的大幕
Picplz在2010年5月首次上线其Android版本,3个月后,iPhone版本也正式面世。可以说,Picplz是Instagram和Path的“前辈”。
用户登录PicPlz服务后,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会被同步到Picplz的用户主页,并自动加入地理标记。在该主页上,Picplz允许用户跟随其他人,被形象地比喻为照片版的Twitter。此外,用户还可以直接将照片发布到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等其他社区上。
在Picplz上线的5个月后,2010年10月,Instagram的iPhone版应用现身苹果应用商店:用户在用手机拍照后,使用Instagram服务就可以对这些照片进行渲染、加工;之后,Instagram的注册用户可将他们拍摄的照片发到其Instagram的社区中或是Facebook、Twitter等网站上。当然,Instagram一样允许用户在其社区中对照片进行评论。
不难发现,Instagram与Picplz的业务模式十分类似。不过,希斯特罗姆还是从定位上区分了两家企业:Instagram更关注照相、上传、分享过程中的速度、便捷性等体验,而Picplz则更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换而言之,Instagram更像是一种工具,社区只是附加服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