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营企业近年进行“交接班”,两代民营企业主在产业选择、创业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显现。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民营企业家大多依靠制造业起家,品尝过贫穷的滋味,崇尚“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他们的下一代则衔着“金钥匙”出生,大多完成了大学教育,有的从小在国外求学,当今社会资本神话和创业明星不断刺激着他们的神经。
不愿接手“老家当” 20岁的历双双在杭州一所大学念大二,父母在浙江台州市经营一家塑料模具厂。历双双说,她希望毕业后到外资企业上班,而不是继承家族企业。她觉得父母为企业打拼十分辛苦,自己一旦成为继承人,幸福指数会大打折扣。
不少民企“二代”表示,他们不但面临“接班”压力,还要应对种种质疑和非议。在家族企业中,许多“一代”的创业团队由亲戚组成,企业内部有着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这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浙江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一直没有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基本以家族制企业模式存在。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从事的是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最大矛盾是老一代创新能力不足,新一代接班意愿不强。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以一般制造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产能已趋饱和。行业内部龙头企业的位次格局基本奠定。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新一代不愿意接受传统产业,其背后是行业发展格局已定的现实。
热衷资本运作 近年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创富神话”不断,受此“刺激”,原先以“实业为本”的民营企业家躁动不安。
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家们凭着“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以利小而不为”,创下如今的产业,以“爱拼才会赢”的打拼精神自豪。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说,民企“二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有国外留学背景,在他们眼里,这些“传家宝”只是口号。
浙江慈溪一家化纤企业企业主说,他的儿子从澳大利亚学了商科回来后在企业上班近两年,没下过车间。
资本市场的“暴富”效应让一些企业主渐渐失去做好实业的耐心。在晋江一个以服装、运动鞋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县城,上市公司已有27家。有当地干部表示,上市无疑对企业发展大有帮助,但如此多的公司上市,不乏有急功近利之辈。
晋江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林永红说:“如果不能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而是都来搞资本运作,就全社会来说就无太多建设性,只是将财富从一个口袋转到了另一个口袋。”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日渐饱和,民间投资正从一般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移。资本拥有者的个性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对资本走向和属性,也将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发展方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