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感觉到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有一种未老先衰之感。这看一看VC的投资风格就知道了。
今天的VC,投资风格跟十年前已经有所不同了,它们现在都喜欢投传统行业,投成熟的项目,对早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支持减弱了不少,早期投资都要依靠天使投资人来做。我把这个趋势的转变称为“VC的 PE化”。VC本来是喜欢冒险的资金,对于有风险但有很大回报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VC会不遗余力地投入,而且今天中国互联网已经解决了早期的资本退出机制,但今天的VC却不像过去那样青睐互联网创业公司。我认为,VC投资风格的转变,在于互联网创新环境的恶化。换句话说,真正的创新越来越少。
另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成功的80年代的创业者越来越少了。中国80后里边,成功的创业者说来说去就只有一个Discuz的戴志康了。但在美国,Facebook的扎克伯格是80后,Twitter的创始人Jack Dorsey是77年出生的。Groupon的创始人Andrew Mason是80年出生的。我认为,不包括电子商务,纯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创新能力,跟美国不能比。
中国互联网需要几家市值很大的“巨无霸”公司,但是也要有小公司茁壮生长的空间。这就像一个森林一样,不仅要有大树,还要有很多小树,更要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在这个森林中,谁能长的更快、更高、更关注用户体验、更关心用户利益,谁就应该有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而不能说横着长,遮蔽了阳光,让大树之下寸草不生。大公司不能像土拨鼠一样,把所有的土壤都划到自己花园里,把其他地方变成裸露的岩石,谁要是像种花种草种树就必须到我的花园里来,我想给谁就给谁。这不是防止被小公司颠覆、保护自己安全的好方法。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有新的公司出现,有新的主意涌现,有小公司颠覆掉大公司,有新的商业模式破坏掉旧的商业模式,通过持续的新陈代谢,一个行业才有未来。我希望大公司的领导们能够以更宽广的胸怀,以更高远的视野来看待商业中的新陈代谢。一个大公司能做到百年基业,并不是死守疆土,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不断转型来实现的。
每一个IT人都知道这样的故事:IBM的封闭帝国在受到PC的致命冲击后,它并没有选择与开放的潮流作殊死抵抗,而是抛弃了硬件,转而在软件和服务上再次成就了辉煌。事实上,正是产业的新陈代谢才产生了良性竞争,生产出对消费者最有利的产品,最后整个社会和产业才能进步。如果互联网的“三大三小”真的格局已定,不会再有新公司出来了,不仅对整个互联网公司来说不是好消息,对于大公司来说,也绝对不是好事。
大家可能还很关心3Q的纷争,但这个事情已经过去,我也不愿意再去多讲。各界仁人志士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讨论这个纷争,因为对这次纷争的解读和以后的决策,将关系到未来十年中国互联网的走向,决定着它的兴衰。
我还是很相信斯坦福商学院的那句话:小公司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我想再加一句话:只有在司法上对大公司的垄断地位形成制衡,小公司才能生存、发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