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是在创新工场成立之初就已形成的逻辑。
“加速计划是工场最早形成、也是最核心的孵化计划。”同时负责这三类孵化计划的市场经理白洁这样向南都记者解释,“正如开复在成立创新工场之初所说的,我们最希望吸引到的是那些大公司里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想要开始属于自己的事业。这批人是最容易培养成创业者的,而创新工场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初期能完全专注于产品研发的创业环境。”
毫无疑问,另两个孵化计划是后来在加速计划的基础之上,按照创业者的资质不同,上下延伸而来。
“实际上,我们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陶宁回想起自己在去年9月加入创新工场时,内部仍不停在讨论着工场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因为谁都没有做孵化期的经验,所以只能边干边试错。”
2009年工场初创时,因为预测到移动互联网将在未来两三年内陆续迎来基础软件应用、游戏社交和电子商务及本地生活类应用的爆发期(详见《南方都市报》2011年1月31日C 13《移动的“商情”》),创新工场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汪华建议将其列为重点关注行业。
然而,当时在移动互联网上创业又符合创新工场投资思路的团队并不多见。于是,李开复和汪华决定,先借鉴“IdeaL ab”的模式,由工场提出具体的方向思路,再招募团队进行产品研发。现在,在豌豆荚项目中负责产品的王俊煜就是在那时加入的。而与豌豆荚同时启动的项目,还包括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点心”和第三方应用商店“应用汇”。
此后,随着张亮、黄继新等工场投资经理四处奔波、寻找项目而拉入“加
速计划“的创业团队逐渐增多,加上两期”助跑计划“所招募的14个创业团队,目前,创新工场的孵化项目(包括已毕业项目)数量达到了35个,参与人数超过600人。
“这就算是我们现阶段的一点小小的成绩吧。其实,这个速度已经让其他很多孵化园都瞠目结舌了。”工场新闻发言人王肇辉表示。
不过,在陶宁眼里,即使到今天,工场的孵化流程依然在不断修正。“一开始做 助跑计划 的时候,我们曾有过一些天真的想法,认为他们经过3个月时间的孵化,应该可以找到自己的路。但实践发现不行,所以我们才增加了 D em oD ay 的环节和后续1个月的毕业准备期。”
在细节方面,原本一周四次的讲座也因为有工友反映“活动太多,会耽误产品开发”而减少到一周两次,由工场内的全职专家或邀请外部嘉宾与工友们分享从产业方向、产品研发到用户体验、市场策略等各种经验。除此之外,每个项目还配备一名投资经理,负责协助工友们解决从工作到生活,甚至家人、朋友的各种困惑,白洁笑称“自己俨然就像是一个创业团队的 保姆 ”。
“就在前两天,还有一个已经毕业了的团队找回工场,问我们的法务官有关并购的知识,于是裘伯纯(创新工场法务官)就有多了一项新工作。”陶宁耸了耸肩,有些无奈地说道,“所以,如果你让我现在去制定一个未来一年的预算和发展规划,我可能真的没法给你,我只能根据创业团队的实际需求来变化。”
好在这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差事,在今年年初终于率先得到了一部分V C们的肯定。今年春节前后,点心、豌豆荚、知乎、点点都陆续获得了金沙江创投、红杉资本等机构投资方的A轮融资。
陶宁坦承,与加速计划里的项目相比,创业团队资质更稚嫩的助跑计划要被外界认可其商业价值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过,所幸的是,这类风险更高的孵化项目即使失败了,团队成员也有机会加入工场中其他的孵化项目,而不是一味地向外流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助跑计划现阶段的价值所在 吸引人才,并进行内部培育。
外部“创业军团”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新加入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军团层出不穷,其中更有不少已获得外部投资方的支持。
在这个产业兴起之初,人们总习惯于称移动互联网创业是在“拜山头学艺” 创新工场系、雷军系、腾讯系等等。
其中,天使投资人兼小米科技创办人雷军曾对移动互联网创业总结过一套“归零理论”,即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跟传统互联网完全不同,遵循不同的游戏规则,在2010年前进入的创业者必须归零才能成功。而同样也是坚定归零派的Frost& 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则更极端地认为,在2011年前进入的创业者都必须归零。言外之意,即便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山头”创业工场和雷军,亦需归零。
事实上,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新加入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军团层出不穷,其中更有不少已获得外部投资方的支持。而对于原本占尽先发优势的创新工场系成员来说,这也预示着第一场即将到来的挑战。
首先,在与硬件紧密相连的O S手机操作系统领域,与创新工场的“点心”最直接针锋相对的即是雷军系的小米手机、阿里系的天语阿里云以及百度或将在今年年度推出的“秋实”操作系统。
虽然搭载着点心系统的夏普手机早已推向市场,但为了尽可能巩固自己的先发优势,点心项目C O O黄庄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一再表示,除了与高端品牌手机厂商合作之外,点心也正在考虑与更多华强北起家的初创品牌手机厂商接触,以及是否要进入刷机市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