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陈年往事已经被人们耳熟能详,的确,这种奇特的合作关系又持续了很多年。甚至当乔布斯辞世的时刻,仍有人质疑乔布斯的“人品问题”。
“人品问题”这件事背后的根本是,乔布斯以自己的商业天才推广了技术创新,并将光环堆到自己头上,成就了苹果和乔布斯这个人。
这种方式让乔布斯任性地证明着自己,给自己强加上“不可否认的自信”,纵容着自己的性情,这是他成长经历赋予他的独特个性。此后,这一特质被乔布斯发挥到淋漓尽致。在未来辉煌的几十年里,这个“掠食者”还将攫取许多其他合作者的成果。
回顾这些历程时,永远不要忽视了乔布斯的商业天才。如果没有乔布斯的商业手腕,不会有苹果的成长,也不会有乔布斯这个人后来的发展。
就算乔布斯曾经掠夺了别人的成果,但最终的结果是,乔布斯改变了世界。
乔布斯是佛教徒,他一定明白这个道理:在大的结果面前,一切手段都是“法门”。
以身饲鹰,是感化世人。而人品备受质疑,但最终却改变了世界,相比之下,孰轻孰重?
这正是天才的不可复制之路,乔布斯的经历、性格上的优劣,这都是其他人无法学习的。你可以知晓他的语录,可以了解他的历程,但是,你没有切身经历,没有发自心灵的切肤之痛,那么,学习乔布斯永远是隔岸观火而已。
更何况,历史的机遇、人文的成长环境,这些更是无法在中国寻找到的。
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应把一生的重点放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把自己培养成“完人”;而应经常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并持续不断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强人。
成功的捷径在于尽早发现自己的长板,然后无限聚焦。这才是乔布斯留给人们最大的遗产。
苹果的未来
乔布斯纵容自己具有艺术家的性情,他把这种专注的能力和对简洁的热爱归功于他的禅修。禅修磨炼了他对直觉的欣赏能力,教他如何过滤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养出了一种基于至简主义的审美观。他常常深深地纠结和不耐烦,这些个性他也无意掩饰。
乔布斯很重视自己残酷诚实的一面。在苹果员工来看,乔布斯的个人习惯也是出了名的恶劣:他曾把自己的大奔停在残障人士的专用车位,把下属训哭自然是家常便饭。乔布斯还是个善变之人,前一刻他可能在嘲笑你的点子烂得出奇,下一秒却又将其奉若至宝,让员工完全摸不着头脑,“乔布斯不犯错误。他的错误都就地蒸发了”。而苹果PR总监Laurene Clavere谈起自己与老板的相处原则时,则说:“我就装作我死了。”
不错,乔布斯是个自我为中心并且有着强烈控制欲的人。当失败把他打倒,他会变得谦卑而富有人性,而成功会立刻唤起他性格中的阴暗面。一旦在事业高峰时期,他又恢复暴君的面目。
这就是乔布斯,这种性格的背后,本质仍来源他那个“不安全感”的出身和天才交杂而成的独特个性。
天才的他,目中无人,自行其事。而养子的、被抛弃的过往让他生命深处有着深深的挫败感,让他更需要别人的认同。当别人不认同他时,他谦虚、低调,要获得认同,当别人认同他时,他的激情、创造力无与伦比。
乔布斯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人,再加上后来他被苹果驱逐的经历,这一切让乔布斯开始归零,甚至更激发了他生命中更多的潜力。
后来,重返王国的乔布斯开始寻找能够带来革新性创新的方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重新“复兴”苹果公司。
四条产品线:Mac、iPod、iPhone、iPad,和两个商店:iTunes和App Store,这些让乔布斯赢得世人瞩目。
从苹果公司2001年的iPod到2007年的iPhone手机,都体现着乔布斯对设计与用户体验的理解,不仅是对消费者需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乔布斯挖掘出了用户潜在的需求,对人性的理解与把握,才是乔布斯后来能够制胜的关键。
2007年iPhone上市时,有大批的苹果产品迷在全美各个iPhone销售门店提前排队,以争取在第一时间使用上这款新时代手机产品。当前,iPod、iPhone已经成为全世界时尚流行文化的象征。
50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3个产业领域的偶像。
56岁离去时,乔布斯已经改变了世界。尽管全世界都在悼念他,但他仍备受争议。
谁能理解乔布斯的内心呢?他曾说:“我愿意用苹果所有的技术,换取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一个下午。”天才的孤独,又是谁能理解的呢?
在所有的欢呼面前,乔布斯仍是一个孩子,一个孤独、任性的孩子,天才般的使命和孩子般的任性,成就了一个独特的个人。
而这个人,无法复制。
苹果的未来,并不被人看好。因为乔布斯已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