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如此细致的管控,提升了代工厂的生产水平。“苹果教会了这些工厂,应该怎样做一个高质量的产品。”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苹果确实倾力倾为。如前所述,凡是被苹果选定的代工厂,都必须使用苹果制定的生产设备,以保证每一个产品模具的质量。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规模代工厂,70%至80%的设备自费购买。而针对规模较小的代工厂,苹果则会购买其中50%的设备,免费供这些代工厂使用。曾在深圳一家中型规模的苹果手机壳底代工厂工作过的员工对本刊说,他所在的工厂成为苹果的代工厂之后曾购入1000台设备,其中自费500台,另500台的费用由苹果负 担。
苹果每选定一个代工厂之后会进行一些试量产,每次试量产时间约持续两到三个月,根据产品结果重复进行4至5次。试量产的目的是给代工厂充裕的时间进行外观上的打磨以及提升品质。“他们会通过不同进度要求不同的供应商,慢慢提升供应商的工艺能力,并不是一步到位把代工厂逼死。”上述人士透露。
之所以投入如此巨大,是因为苹果秉持“长期合作”的理念。“美国人做买卖,一旦做熟了他轻易不换。前期建立信任不容易,但一旦建立起来以后,基本上不会换,是一个长久的太平生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IT从业人员告诉《环球企业家》,“苹果近三五年内没有放弃过一家供应商。”不过,每个季度,苹果都会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打分、排名。事实证明,排名靠后的,未来获得的订单配额越来越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代工厂来说,苹果是一个不错的商业伙伴。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苹果的优势亦会转化为强势,代工厂需要支付的代价是—江河日下的利润以及议价权利的丧失。
代工厂薄利已是整个IT代工行业公认事实。一位代工厂的员工告诉本刊,常常为了是否接单而纠结不已:接下,可能利润难保;不接,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单。一旦没有订单,设备就不能开动,员工就要被遣送。这样一来,等接到订单时会面临设备老化、重新招聘培训员工的局面。而品牌商也正是掐准了代工厂的这个弱点,讨价还击:“因为你知道,它不赚钱也干,杀他一票。”
在谈判阶段,苹果会比其他品牌更显示其强势一面。诱惑条件是:尽管为苹果代工利润较低,但由于苹果一款产品销售周期较长,因此一旦开动生产线,能产生利润的时间也被拉长了。同时,替苹果做过的代工厂由于设备流程等都属于行业中的顶尖,也较为容易接到其他品牌的代工单。
目前,苹果的代工商队伍已经基本稳定。从2006年,苹果的产品方兴未艾之时,订单量就开始骤然增大,中国的很多代工厂就是在彼时加入苹果的代工大军。“如果在产能上有瓶颈,苹果情愿等,也不愿意将订单外发给其他的代工厂。”一来,这是从管理稳定的角度出发,二来,这亦是苹果谨慎、保守的公司文化的体现。
不可泄密
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以及高度保密的公司文化,已成为苹果公司除乔布斯以外的另一标签。《华尔街日报》曾透露说,苹果公司用巨额惩罚措施来要求供应商签署保密合同。
代工厂所有人员都会被要求签订“保密协议”,从产品图纸到人员管控流程,都不能有丝毫泄露。特别是产品外观—这是乔布斯和苹果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两年前,富士康观澜科技园在交货过程中丢失了一部iPhone4样机,公司上下顿时紧张起来。负责交接样机的孙丹勇被怀疑偷窃样机,安保处多次对他进行询问并且搜查住处,最终孙因压力过大从12楼的宿舍上一跃而下,时年25岁。
据以往媒体的披露,富士康内部等级制度森严,新干班成员在下生产线实习时,会像作业员一样地被主管“检阅”,安管人员下班时的安检举动,让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接受。只要报警器有响声就不能通过。一次,一个女孩子走了两次都响,最后查明原因是胸衣带上有金属纽扣。另外,富士康员工配有门卡—每张门卡只能打开自己所属项目的门禁。
产品的外观被苹果视为“Top Secret”确实也在情理之中。但苹果代工厂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被苹果以“这些污染也会涵盖商业秘密”为由,不进行供应商名单披露,并拒绝NGO的监督。
每一部手机的成品都是绿色无污染的,但整个生产过程中,手机某些部件却可能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比如带铝壳的手机中使用到的铝粉,可能会引发爆炸并产生粉尘污染。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11月1日,马军在苹果总部与数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苹果高管进行了5个小时谈判,这距离马军第一次向苹果总部发送污染提示信时隔一年半。
2011年1月,马军发布“苹果的另一面”的污染报告,报告中列举了11件代工厂工人受到有毒材料侵害而导致重病的案例。其中有一些被鉴定为“职业伤残十级”的工人最终拿到了8、9万元的赔偿。“这些病人的住院费都出自社保,大量的钱最后是我们纳税人出的。”马军说。对于1月份的报告,苹果八个月都未做出回应。
因此,去年10月31日的会谈可以称为一个“突破”,此时距乔布斯离开人世近一个月。在会谈中,苹果公司高管认为这份报告对他们来说是一个wake up(警醒),在此之前,他们对劳工问题有所认识,也做出相应努力。但苹果对于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相应的经验与能力也不 足。
至此,苹果做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包括聘用了一个独立的机构对15家代工厂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如发现问题便会给予代工厂时间表责令其解决。同时,苹果已经准备付酬超过1亿元人民币解决相关问题。
不过,一个原则性问题上,马军无法与苹果达成一致,“我们双方有一个很大的争论,那就是污染这些是不是商业秘密,苹果只愿意做一个统计学上的介绍。但不愿意对公众去说明他们怎么整改;不愿意让他们的代工厂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他们希望就是环保组织尊重他们的保密。”
诚然,IT代工厂的污染现象并非只有苹果一家,而员工身体受到的伤害,以及土地受到的污染,和重金属对水的污染,这些都是不可逆的。但包括诺基亚、飞利浦等公司都公开地积极推动污染问题的改进。
“如果苹果只重视产品价格,每次把定价压得非常狠,就会诱导这些供应商去降低环境标准。”马军回国后,苹果对此事件无更进一步的沟通。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苹果的驻厂工程师对于产品的监控只到质量问题就止步了,同时,苹果还坚守保密文化不开放代工厂的相关信息,那么所有改进措施都将成为隔靴搔痒;苹果筹备的1亿元人民币对于代工厂实质性的解决问题来说,也犹如落入大海的一滴水—连一丝涟漪都看不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