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经把一个细分行业做到了非常专业的高度。”荣大一位前员工罗荣说。
在荣大,打印员分成A、B、C三个等级,一个新员工需要经过3个月的入职培训才可成为C级员工,之后随技艺娴熟能力逐步晋升B级、A级,领班则相当于技术主管。他们的姓名、照片、所在组及其领班均张贴在荣大的楼道中。事实是,荣大内部已形成一种学徒机制。一方面有经验的老员工带新员工,另一方面新老员工分工有序,比如夜间赶工的通常是最有经验的,因为天一亮,这些材料可能就要报到证监会。
“荣大分工很细致,甚至在前台接待上都有固定的模式。”时美印刷财经业务部门负责人吕小利说。由于很大一部分券商都在外地,前台必须提前做好沟通。什么样的时间、需要制作什么样的材料,就像预订酒店一样,得提前做好安排,保证对方到达荣大后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材料制作。材料制作完成后,荣大也可根据客户的要求,按时把材料送到指定地点。
对于荣大来说,时间是个微妙的东西。同一天下午,5点钟报进证监会的材料和6点报进去的材料,仅仅相差一小时,审核时间可能就不一样。尤其是在每年3月、6月、9月,若是错过了每个季度的最后一天,申报材料又得新增一个季度的内容,会增加很多会计、审计成本。
2011年3月,上百家券商几乎挤满了荣大的过道,焦急等待,却也不敢贸然换一家打印店。“还剩七八天时间,你敢贸然找一个都没试过的印刷点吗?”张亚波说。上市是件严谨的事,即便再便宜的街边小店,券商们也不敢尝试。这是小钱,企业、券商都不在乎,但对印刷的品质,他们都近乎苛刻。按照现有的书面审查制度,发审人员不会亲自去企业,他们对一家企业的了解,几乎就指望着这本材料。
教训不是没有。“有段时间,证监会看到一个格式不规范的申报材料,当场就批了券商。”吕小利说。因为资料出错而耽误项目,这样的风险小券商们可承受不起。通常来说,荣大的出错概率很小,如果安排得当,时间也能保证。
周正荣,40多岁,身材结实。熟悉他的人说他为人谦逊、低调。此外,关于这位创始人,我们所知甚少。数月来,几经努力,我们仍未能与其谋面。在这个隐秘的江湖里,他和他创办的企业一样,像是冰箱里的一只手表,冰冷、准确、勤奋并且不为人知。一个颇为戏剧化的揣测是,我们可以把这些一丝不苟的印刷流程想象成这位老板早年间的每日操练,不断重复,枯燥乏味,不出彩,但绝不出错。
2008年后,周正荣基本退出荣大运营。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履历显示,他于2004年入职荣大,当时年仅19岁。在荣大,这样的事不在少数。当初在2007年为张亚波服务的操作员,现在已成为一个班组的小头目。人员的稳定、分工的细致、流程化的管理和高效率的升迁制度,这些保证了荣大的服务品质。
2011年,张亚波的职位是东方证券投资银行业务总部董事。他不再亲自跑荣大。像当年的前辈一样,他会告诉新来的手下:去荣大吧。
风起的时候
起初,这是个不被留意的市场。
北京荣大伟业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这家注册资金200万的公司,营业执照上的业务覆盖零售计算机软硬件、百货、通讯设备(无线电发射除外)、装饰材料;电脑图文设计;企业形象策划;打字、复印服务等多个业务。2002年,北京荣大伟业商贸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成立,主营电脑图文。
比张亚波早一辈的投行老人,大多有过窝在宾馆改材料,深夜打车寻找打印店的痛苦经历。起初,荣大也只是个能提供夜间打印的地方。直到2005年,荣大的业务还很庞杂,除申报材料外,还承接各种文件甚至书籍的打印。
事实上,周正荣的生意是资本市场的温度计,随之疯狂地上下起伏,自然也曾因为这种路径依赖而堕入冰冷低谷。现在看来,当时的荣大面临业务停摆的危机。做上市申报材料,从机械设备到人员,包括制作要求,统统跟普通数码店不一样,临时将这些业务转型也很难。
“停发阶段,荣大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一点上市的活都没有。” 吕小利说。
熬过艰难的几个月后,荣大很快就抓住了资本市场复苏的机会。周正荣是个训练有素的退伍军人,不过他粗中有细。这一次,他把心思花在了更细致的地方。
2006年下半年,资本市场回暖。荣大决心提供更加体贴的服务,留住客户。但凡同楼有房间退租,无论多高的价钱,荣大都会拿下用于接待券商。不同于其他打印店只提供打印服务,荣大提供专门的接待室、休息室,券商们无需在宾馆与打印店间奔忙,可直接在荣大办公,甚至在荣大开小型会议。同时,荣大还提供饮用水、食物,把券商从外部琐事中解放出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