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以一个应用的躯壳,满足所有人的社交需求?或者平衡大多数用户的社交需求?拿如日中天的微信来说,为了不停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欲望,就得加上各种陌生人的好友功能;而为了提高粘性和价值,就得强化熟人之间的通讯功能。这两个方向的诉求毫无疑问是矛盾的。大家在互联网或者PC桌面上能够忍受弹开几个QQ窗口,一个和客户聊天,一个和陌生网友调情,只是因为桌面足够大,后台可以驻留,十个手指能应付过来。一旦搬到了手机上,你很难想像一个单一的社交应用,能够承载5000万用户的不同社交需求?还是仅仅为了和PC端的QQ好友联系和消息互通?
因此Path的理论是,限制好友数量。好友数越多,互动的粘性和欲望也就随之减少。本来,自家闺女的照片你只会发给几个亲朋好友看,而不会发给50个互联网好友看。但是这个理论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虽然交互频率增多,但是用户网络的规模却难以扩张。于是Path2的新版本,又做了一个修正,把50个好友的限制扩充到了150人,把图片分享变成了更广义的生活状态分享。但这个修正,并没有本质上解决“更多人看、更少交互”和“更少人看,更多交互”之间的矛盾。
Killer App之所以成为一门生意,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创业公司可以先以一个Killer App起家,吸引足够的初始用户,然后逐步再把这个Killer App变成一个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这个生意模式可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平台已经趋于稳定,流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在移动互联网的App时代,你很难从一个App往另外一个App里导流量,一切又得从零开始。而用户的好奇心的长短,也就成了应用从手机桌面上被删去的生命周期,你得不停的去满足用户的好奇心,而使得一个App越来越臃肿。
于是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成了一个怪圈。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大家都在追求Killer App或者Star App,在垂直领域,有一些Star App开始出现,因为垂直领域竞争不够充分,用户也没有太多App可选;而在通用的领域,是各领风骚三五月,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是有的,但是移动互联网各公司并没有找到好的入口,他们仅仅是为Apple或者Google两大入口增添一个或者几个图标而已,他们的用户缺乏耐心而多变,把App视为快速消费品。
在PC上,真正的Killer App是操作系统。Star App有4个,浏览器将PC变成了能上网的机器;编辑软件将PC变成了能打字的机器;图形软件将PC变成了能画图的机器;而游戏则将PC变成了游戏机。而在手机上,真正的Killer App仍然是电话和短信,Star App正在形成,而且必然会有几个特征:这个图标代表的是一种C Y E服务,这个服务足够简单明确适合大部分人的需要,它同时还是跨平台和跨终端的,无论从我的PC、Android手机或者iPad都能够获得,它不会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做过多的推送、或者加不需要的好友),也不会阻碍你做想做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在其它应用里使用这种服务),也就是说,需要足够的开放,既有开放的心态,又有开放的技术基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