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名联想移动部门管理人员透露,在管理层开会时,当谈到谁是联想手机的敌人时,没人能说清。联想那个以苹果为目标、靠价格取胜的定位太乐观也太模糊了。在苹果后面的这个梯队里,价格都比苹果要低。其中HTC有先发优势以及还不错的产品;而三星则握有大量技术和关键部件生产的能力,其智能手机以屏幕大且色彩绚丽、机身轻薄为特点,由于关键部件由三星自己生产、成本更低,在相似配置的手机中,它的性价比总是相当高。
以乐Phone的价格来看,购买者无疑会拿它与三星和HTC相比。而联想在手机领域的品牌形象不如这两家,手机方面的技术研发能力也难以与之相比。
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向来不是联想所最擅长的。在联想历史上关键的1994年,这家公司选择“贸工技”,而非“技工贸”。1993年时,联想的研发投入占了利润的40%,柳传志对此忧心忡忡。据《联想风云》记载,柳传志认为大笔投入做技术创新是冒险的,历史上不少公司因此消亡,而联想的目标是长久地生存下去。
而联想处在PC业利润最低的组装和销售环节,低毛利也使得联想在研发上投入谨慎。向上,联想、戴尔、Acer这样的公司很难向掌握着核心技术的英特尔和微软压价,向下,由于各家产品差异性不大,价格上厮杀得厉害。以联想开始研发Beacon手机的2006财年为例,联想的毛利率约为14%,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的1.4%,但减掉各项开支后,经营利率只有0.8%。
2006年,联想的研发投入是1.9亿多美元。这1.9亿多美元还包括了电脑的研发,而手机多年来在联想都是最被忽视的一块业务。
在联想开始研发智能手机的2006年,苹果的研发占比为3.7%,为7.1亿多美元,而且苹果还是以研发占比小、产出效率高著称的。HTC 2008、2009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均在6%左右。而三星在2005年的研发费用超过5万亿韩元(即50亿美元),占比9.4%—由于拥有多项技术,屏幕、芯片都由自己供应,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位。
一名联想移动的中层对《第一财经周刊》回忆说,在联想手机业务还未出售、由刘志军掌管联想手机业务时,在每次副总裁们向杨元庆汇报工作时,刘志军都是最后一个说,到他说话时其他人也都基本走光了,只剩下杨元庆一个人在听—手机业务一年的收入当时只占联想上百亿美元年销售额的几个百分点。
而联想对这款名为乐Phone的智能手机的营销颇下成本。当柳传志于2010年4月宣布要跟苹果“背水一战”,并发布第一代乐Phone后,这家公司为这款手机做了密集的宣传,营销费用耗费数亿元—据赛诺的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邓奎斌计算,通常国内卖得不错的手机能卖200万到300万部,按赚10%的利润、每部手机售价一两千元计算,数亿营销费意味着会消耗掉一款手机大部分的盈利。
在这背后,是联想讲求立即见效的销售文化。“老板们恨不得第一个季度投入、第二个季度就打平、第三个季度就要见效益。”这位联想移动部门的管理人员说。
联想庞大的PC渠道商资源这次没派上什么用场。虽然在联想与其PC渠道商的合同中,已经明确规定了要背任务,为其销售乐Phone,其销售的分成跟PC一样。不过,人们并不习惯于去电脑店买手机,在数码城里销售的手机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水货。渠道商们对卖乐Phone也并不积极,乐Phone单价较低,每卖一台的提成不如电脑。据PC经销商运通时代的老板吴林国说,乐Phone的销售额在他的总额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习惯了卖电脑的销售员也对怎么摆弄手机、为顾客安装应用程序并不在行。
这家PC厂商并不适应手机市场的玩法。赛诺首席分析师邓奎斌称,在2010年的手机市场上,国美、苏宁、中复电讯以及地方手机连锁店占据了70%到80%的手机销量,但联想并没打开这个市场。手机厂商给销售渠道的分成通常在10%到30%之间,高的甚至能高达40%,而联想当时负责手机的管理层基本都是PC业务出身,已经习惯了、也只计划向渠道分6%左右的利益。没谈拢的结果是,渠道们并不愿意向顾客推荐乐Phone。
而2010年联想立下的乐Phone年底销量超过100万台的目标,只完成了一半。
不过,联想在低端智能手机领域有所突破。联想一款A60千元智能手机月出货量达到40万到50万台之间。这款手机的开发得到了运营商中国联通等的支持,拥有双卡双待的功能,在联发科的技术支持下,联想得以在约半年内完成了A60的开发。而三大电信运营商不仅不看重分成,2011年都在给出丰厚补贴,推广千元智能手机。
低价机是个利润微薄的市场,每款机器一定要卖出足够的量,才能分摊掉开发和营销成本。而在这个领域,又有中兴和华为这样的强劲对手—根据赛诺的数据,以华为为例,其一款畅销千元智能机的月销量在70万到80万台之间。它们跟电信运营商的关系更紧密,能最快地了解补贴政策。此外,华为和中兴的智能手机已经在全球范围销售,规模更大,能降低一款手机因销量不佳而亏损的风险。
好消息是,联想最新推出的乐Phone S2相较其两年前的第一代乐Phone更轻薄,性能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而随着出货量的增长,原本对联想的应用软件商店“乐商店”没有兴趣的开发者们可能会渐渐提起兴趣,为其开发针对性的版本,改善其使用体验。
在平板电脑领域,联想所面对的状况要比手机乐观。
联想第一代乐Pad发布的时间只比iPad晚了1年,而不是3年。相较同时发布的iPad2,乐Pad要重1/4,厚度增加近一半,但戴尔、惠普们的平板电脑也与之类似。从全球范围内看,三星的平板电脑出货量排第二,而在联想的大本营中国内地市场,依靠渠道和价格优势,乐Pad推出后的第一个季度,销量就超过了三星,跃居市场第二位。
不过,略让人尴尬的是,人们喜欢的似乎不是平板,而仅仅是iPad。据调研机构IDC的数据,iPad去年第三季度的全球份额约为7成;在中国内地市场iPad的市场份额则超过了7成,达到98万台,排名第二的乐Pad销量为8.1万台,市场份额接近6%,不足苹果的1/10。
与此同时,亚马逊也正在成为平板电脑市场一个潜在的竞争者。与同时享受着销售硬件的利润和App分成的苹果不同,亚马逊愿意为了卖电子书放弃硬件上的利润,其平板电脑Kindle Fire仅售199美元,仅为iPad2的40%。亚马逊于去年9月推出了Kindle Fire,分析师预计这款7寸大小的平板去年第四季度出货量约为500万到600万台—iPad去年第三季度出货量为925万台。
类似于亚马逊和苹果这样的硬件捆绑内容平台的大公司,对联想、惠普这些单纯的PC硬件厂商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在内的一些中国互联网厂商也开始推出智能手机产品。它们很可能为了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份额,复制亚马逊的商业模式,放弃硬件上的利润。
联想也正在加速产品的创新速度。在1月的CES消费电子展上,联想推出了全球第一款360度可折叠笔记本电脑ideaPad Yoga以及一款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电视ideaTV,这让它在CES上获得了多项创新奖项。
联想依然希望能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PC业务,1月初,联想任命公司顾问、前Acer首席执行长蒋凡可·兰奇(Gianfranco Lanci)出任该公司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负责人。在2011年初联想投资1.75亿美元与日本电气公司(NEC)组建合资公司之后,联想在去年8月宣布以6.687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德国PC 厂商Medion大约51.9%的已发行股本,联想此举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德国的PC市场份额。
在PC行业技术变革的阴影之下,联想依赖并购在市场份额上跃居至全球第二,这也得益于惠普等竞争对手战略摇摆为联想留出了市场空间。不过,这家公司在技术和创新层面也没有找到清晰的方向,从乐Phone到乐Pad、ideaTV等一系列产品构架来看,联想正一步步成为苹果公司的跟随者。它也在学习像苹果iCloud那样推出云服务,使得能在它的电脑、平板、智能手机、智能电视上共享数据,能进行游戏、视频等内容的切换。
在CES消费电子展上,联想基于Android系统推出的智能电视吸引了一些眼球。不过,抢在最前面的未必就是最有成功把握的。多年来,联想一直在奋力追赶对手,现在,联想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它无疑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领先者。
要抓住未来,
联想需要补哪些短板?
联想的创新更多体现在营销和市场端的创新。联想在中国把营销和渠道管理做到了极致,而类似“一键上网”等功能也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产品创新。IBM为联想注入了一定的创新基因。这种创新是基于蓝色巨人IBM的工程师文化,如何将之与新生的互联网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更具活力和想象力的创新文化。
联想正在从单一的PC制造厂商,向一个多个产品线的消费电子厂商蜕变。不过,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是苹果和亚马逊公司的内容平台提供商。手机、平板电脑、TV等硬件产品的价值和利润未来可能被严重压缩,苹果靠App软件商店、iTunes赚钱,亚马逊依靠的则是无所不在的“云”销售书籍、音乐和服务。联想的“云”,现在还有些虚无缥缈。
技术一直不是联想所擅长的。不过,消费者更苛刻。一旦有人(比如苹果)提供了新鲜的技术和服务体验,消费者就会抛弃应用较差技术和服务的产品。联想买来了技术(IBM PC)和实验室,它还必须建立技术生发的机制,不断催生出影响市场的好的技术。
依赖自身的坚持和不间断的并购,联想成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规模现在成了联想的加分点。不过,在成本控制管理上,联想与苹果和三星的差距都很大。苹果拥有IT行业最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它进而控制了优秀供应商的订单和价格;三星则依靠自有的液晶屏技术和芯片技术,控制了产业链的上游。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