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政策须做调整
《华夏时报》:有人说,这个行业最好的商业机会早已被你拿走了。来自市场的最新消息说,多晶硅现货价格仍持续走低,国内光伏产业市场的饱和,或已是不争的事实,您怎么看?
施正荣: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产业的远大前途,而作为发电技术,由于其成本不断下降,未来其优势更加明显,竞争力将不断增强。但目前,由于产能过剩导致恐慌性抛售,造成整个行业而不只是尚德,供应链上都出现问题。一些多晶硅制造商从原来的暴利,到现在开始出现亏损,不少工厂关闭。供应链中段的切片厂,一年前还是暴利,现在也出现亏损或持平。
总之,目前整个供应链都处于亏损或微利的状态。这对于一个产业而言,是不可持续的情形,其终究要回归理性。当一个产业处于暴利时代,很多资本都会涌入,一旦出现围城,利润必然下滑,导致微利或亏损,最后整个产业中必然有人放弃和脱离,或重新组合,供需关系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光伏产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正在回归毛利大约为10%到15%的制造业本色。但别忘了光伏产业是一个注重量的能源概念,毛利即使只有10%,也很赚钱。现在,这个行业需要瘦身,需要精兵简政。只有这样,这个低毛利的朝阳产业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
《华夏时报》:您前不久在本报发表观点,呼吁政府将光伏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您所谓的“国家战略”与国际所称的“中国太阳能板制造商获得国家原料与财政的双重支援”有何异同?
施正荣:中国在能源战略上,应将太阳能作为很重要的发电技术加以全面应用和发展提高。中国正面临沉重的节能减排任务,能源紧缺的中国日益依赖大量进口油气资源。我们看到,太阳能发电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可行,不仅十分低廉,而且所有面临的技术问题,都有可能得到解决。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将光伏发电纳入国家能源发展的整体布局中,纳入国家电力建设发展的路线图。比如,2012年,国家光伏发电占比能否为1%;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到2020年,国家光伏发电占比能否达到10%,之后达到20%、30%甚至更多?这样一个路线图,政府部门应该有。有了相应鼓励政策,必然有社会投资进入,政府无须自己投入。
现在我们宁愿建设核电站,宁愿花巨资进口石油、煤炭,也不认为光伏发电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规模庞大的光伏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加以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都根据市场的不同情形制定出很具体的、有差别的电价政策,从而极大地鼓励和促进了本国太阳能发电,这一利国利民之举中国应该积极借鉴。2006年出台的《新能源法》,并无具体的电价政策支持规定,即使有了相关规定,如果不分地区、不分实际的日照情形、不分具体用户的差异,也同样难以推动光伏发电具体开发项目的实施。因此,中国的新能源政策要做相应的调整。
光伏将成为颠覆性发电技术
《华夏时报》:就您个人来讲,还有什么别的担忧吗?
施正荣:目前媒体对于光伏产业的报道,绝大部分都是负面的。我认为,在冬天里人们都需要温暖和鼓励。企业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不光提供产品,也要解决就业。媒体对企业面临的困境作深入的分析、探讨,才会更有助于引导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华夏时报》:对未来有怎样的预测?
施正荣:我坚信,10年之后,光伏会成为颠覆性的发电技术。同时也应看到,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会面临很大阻力,但人们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否则,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现代化生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