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薛蛮子比较喜欢有过创业经验的创业者,行业赚钱即可;查立喜欢手把手和新手创业者共同打造新项目;麦刚喜欢“鼠标+水泥”这类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项目;周哲则喜欢有产品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项目。
作为机构的代表,泰山天使采取聚焦和精品策略,专注互联网消费和移动互联网领域,以质取胜,一年也就5到7个项目,并且投资后还要花大量时间帮助创业企业成长。
苏禹烈采取“人有我转”的差异化策略,目前不仅做天使,也会自己创业,也有必帮咖啡这样的孵化器,集中关注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领域。
虽然这些知名的“CYE天使”都各有偏好,但他们一致的口味是:喜欢讲诚信、有经验、有激情和高情商的创业者,同时要求创业者具有判断力、学习力和执行力。
记者观察
“天使”的不同面目
在中国,任何新兴行业进入平稳发展之前,总要经历一场狂风暴雨,天使投资也不例外。而当下,天使投资领域正处于山雨欲来的状态。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创立近三年,天使投资从小众变成了大众,孵化器、个人天使、机构天使纷纷出现。有资深天使投资人表示,天使投资行业正进入不理智阶段。
当然,天使投资的繁荣,受益方是创业者。事实上,这么多钱冲到天使阶段来撒钱,这是过去没有的事。
这对投资人和创业者提出了挑战,拿什么赌明天?
天使投资进入之后,对创业公司影响或正面还是负面,这得看选择什么样的天使人。在这方面,天使投资人与创业者不欢而散或者对创业公司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也不少见。资深天使投资人查立认为,创业者自己可以搞定资金的话,没有必要非得拿天使投资人的钱。
如果一定要找天使投资,分清天使投资的类型显得尤其重要。从对创业者的影响力而言,有四类天使:个人玩票性质天使投资、行业领袖个人天使、机构天使和控制型天使。
这四类对创业者的影响各不一样。玩票性质的天使投资往往可遇不可求,这类投资人不太在意这笔投资能否有收获,只是作为一种尝试,这类天使投资人对于公司的贡献主要是钱,在其他方面不见得会有什么建树,往往能很好地发挥创业者的能动性。成败关键在创业者个人,这类适合只缺钱,但技术、团队、资源比较齐备的创业者。
行业领袖型的个人天使,他们是真正的天使投资人,要获得这类天使的青睐,创业者必须得有点“招儿”,或技术或创新或个人品质。这类投资人眼光独到,阅人无数,他们往往只在自己熟悉的CYE圈子投资,会给创业者带来很多资源和给予指导,并且对创业者迅速打开行业圈子会有很大帮助。不过,这类天使在中国寥寥可数,并不多。
第三类是机构型天使,由于这类机构化运作天使投出去的不是自己的钱,它们要求回报意愿比较强烈。尤其在当下,更倾向于做出一两个“短平快”项目打出知名度。他们对项目会精挑细选,同时也会“指手划脚”。他们对创业者也会提供诸多帮助,甚至帮助引进A轮投资者。但对创业者来说,引进这类天使的风险在于:可能会被拔苗助长,有时候会打乱创业公司发展和融资的节奏。
而控制型的天使,不仅指股权上占主导,也包括在事权上占主导。它们要求对于新创公司有主导权,创业者在获得投资后,反而会沦落为职业经理人甚至会在公司起色之后被迫离开,而这正是创业者最应该避开的天使投资人。
无论选择哪种天使,创业者都处于弱势地位。不过,一些原则必须坚守。比如,公司的控制权不能旁落,天使投资占股不能超过30%等。同时,也要防止一些假天使忽悠,以投资的名义骗取创意或商业秘密等。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