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解的鸿沟
张先生(化名)当初向伦敦奥运筹备机构提出赞助意向,但是两个多月后仍毫无音讯。
张的设想是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三级赞助商,这意味着需要付出至少500万英镑。但是,送钱上门的好事,有时却也没那么好办。他的团队向伦敦方面递交过数份详尽的规划报告,他相信自家的产品、服务以及工程、创意在本行业领域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需要做的只是寻找合适契机表现并证明自己。
令他感到迷惑的是,尽管英国和伦敦奥组委的官员们在见到中国企业家时都显得热情十足,但事情一旦落实到下面负责具体事务的机构,这个磨盘就有些推不动了。
对于像他这种有兴趣也有能力提供专业赞助的外国企业,张的感受是回应并不是很积极。
为了拿下相关项目,张也曾试过曲线救国,设想先获得伦敦市另一个类似小规模项目,市长听了很高兴,当即把他介绍给相关事务的负责人和承包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承包商并未欣然接受来自中国的企业免费服务的美意,而是提出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谁来承担焰火燃放,张的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到头来,承包商依然选择了以前的老合作伙伴。
张评价这次投标“既不公正,也不公开,程序很差”,而且也不跟被淘汰者说清是什么原因导致未能中标。这件事没有影响他继续为参与到伦敦奥运努力,但最终也未能如愿。
另一家体育器材生产公司也遇到类似打击,该公司曾希望能中标两三项器材供应项目,除了体育器材白送,还会提供一部分经费用于器材搬运等。这家公司也未能如愿。
“公司投标后,只知道没中,至于谁中了,为什么能中,我们完全没有渠道了解。”这家公司的总裁对本报抱怨说。他特地飞到伦敦,向伦敦奥组委采购部讨要答案,因为“只有知道原因才能设法改善自己的不足。”。
赢家之道
北京奥运会上,水晶石作为官方数字影像服务供应商声名鹊起,给这家中国民营公司奠定了成为伦敦奥运会赞助商的良好基础;能够为伦敦奥运会提供全面的数字成像服务,又让水晶石的国际市场在伦敦迅速打开,在伦敦奥运会之外的领域获得很多项目。
“我们2007年进入伦敦,2009年业务开始增长,现在我们的国际业务做得相当好, 有大约一半的业务是围绕着2012伦敦奥运会这个中心,另外一半的业务是和众多公司间的合作解决方案营销。”水晶石在英国注册的公司Crystal CG首席执行官Gilles Albaredes对本报说。
Albaredes透露,水晶石对于伦敦2012奥运会这块的投入很大,但庞大的业务量让公司选择将很多项目外包出去,扮演了另一个新的角色。“我们关心的是承包方的资质和项目质量,因为最终我们得为项目负责,”他说,“在外包项目时,我们特别强调的是项目资金的本地化。”
“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成功,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这是基业常青的基础。”张先生说。通过在伦敦的挫折,他意识到在自己的团队中、特别是高管层面必须储备一些特别能战斗的人,“像特种部队一样,有吃苦精神,”他说,“只要付出,我们一定会有回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