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造手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自己的服务嵌进去,扩大自己的整个营收,卡位移动互联网的强入口。”创新工场成功孵化项目、手机操作系统开发商点心CEO张磊认为,互联网公司建立在自身服务上的优势,借助智能手机终端把互联网服务嵌入进去“是无可厚非的”。
但在三星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部门经理郭锐看来,众多网友也对新买手机上预装的各种无法卸载的应用充满了反感。
而在目前,除了周鸿祎明确表示,所有的内置软件都可以删除,尚未得知其他互联网公司如何应对此类问题。即使是360,如果真依照上述方法施行,也从某种程度上枉费了内置应用的初衷。同时,这些预装应用能对普通用户产生多大吸引力也是个疑问。
易观国际的研究指出,社交、视频、阅读、游戏、等娱乐类应用位列消费者最受欢迎的榜单中。而综观互联网公司的定制手机,360主推安全、阿里巴巴主攻电子商务、百度云平台全面出击,竞争力有待商榷。
谁能站住脚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认为,“互联网公司造手机绝大部分会失败。” 在他看来,互联网和手机两个产业差别巨大,企业基因不同。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也是毫不犹豫地表示,网络公司做手机是东施效颦。“苹果是用手机进入互联网业,谷歌是用操作系统巩固其网络业的地位,网络公司为什么要进产业链下游的手机业?即使赚钱也是战略失败。”谢文说。
不言而喻,在这些互联网界元老的眼中,互联网公司造手机犹如一部类似于《盗梦空间》的大片,各家公司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虽然拼得轰轰烈烈,却有把自己陷进去的可能。
市场调研数据也暗示了这一可能性。国外调研公司Asymco近期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苹果占据了手机市场利润份额的73%,三星占比达到了26%,两家企业以30%的市场份额瓜分了手机市场95%的利润。到了2012年第一季度,该数字升至99%。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进入手机业将要和其他厂商争夺剩下1%的利润。
而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们的设想中,它们更愿意采用零(低)利润手机收服务费模式。周鸿祎以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为例指出,亚马逊正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入口,从一次性卖硬件转变为长期服务收费。“纯粹的手机硬件靠销售获益慢慢地会做不下去。”
具体到360手机,周鸿祎告诉本刊记者,特供手机里将会内置360的一系列移动应用,如把手机浏览器、移动安全产品做基础,并在移动搜索、移动广告、手机游戏等方面带来新的变现机会,反哺硬件。“通过增值服务转化为收入,把这部分收入与手机厂商进行分成。”
作为360的合作伙伴,华为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承东认为,智能手机距离通用化还很遥远,以目前的趋势,智能手机在未来很长时间之内仍将继续拼设计、拼硬件。即使是苹果,现阶段的盈利来源主要是硬件。苹果官方数据显示,硬件给公司贡献了99%的利润。
周鸿祎和余承东的分歧代表了互联网公司和终端厂商对手机业盈利模式的最大分歧:互联网公司看重长期布局,硬件厂商看重短期销售收益。而在两者的博弈中,后者占据着优势。
在小米手机发售之初,因为在电池供应、封装等方面遇到了困难,小米手机宣布暂停销售5天。此言一出,论坛立即炸开了锅。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周光平随后解释道,由于泰国洪灾,相关部件暂停生产;同时,小米科技又在手机组装业务上受制于韩国LG。小米科技在硬件领域供应链的脆弱程度可见一斑。
小米科技在硬件产业链的窘境,势必在其他自主打造打机的互联网企业身上出现。无怪乎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在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沟通会上对它们提出忠告:进入硬件领域不会轻易成功,因为做手机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硬件设计与运营。
飞象网CEO项立刚进一步指出,其实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实质性地进入手机行业。“从手机研发、采购原材料、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品牌经营,互联网公司都未参与多少。”
本刊记者向业界人士了解得知,手机厂商最担心的是库存问题,但并非所有互联网厂商都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避免滞销,小米手机将“饥饿营销”用到了极致。周鸿祎则选择同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他告诉本刊记者,“已经跟电子商务公司打好招呼,360手机将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网上销售。”
这样一来,“相当于把自己的品质、渠道、售后主导权交给了别人。” 咨询机构战国策首席分析师杨群称,“一旦出问题,对自身品牌造成影响,互联网企业必须担当这方面的风险与责任。”
小米科技就尝到了这样的苦头。虽然小米手机引发了抢购热潮,但随之而来的发货慢、频死机、售后客服电话难以接通、维修费天价等问题也遭遇了用户的强烈声讨。“小米手机一下子覆盖120个城市的速度实在太快,这使得整个小米网仓储、物流、服务系统面临着巨大挑战。”有分析人士指出。
就在记者截稿时,周鸿祎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做演讲。他认为,大多数硬件厂商的盈利模式将被激烈的竞争所颠覆,很难有盈利空间。
互联网公司征战手机市场的困难已然如此,谁能在这场艰苦的战役中存活下来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