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三:
部分新拍卖行“知假拍假”
“艺术品市场十有八九有假”。尽管没有任何人能够拿得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结论,但不少收藏者深信不疑。无论八九成这样的比例是否可信,不可否认的是赝品充斥已经成为阻碍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
“要知道,大多数的成交额是由一些主流的拍卖行业完成的,更多形形色色的拍卖行要在其中分一杯羹,很难不用‘取巧’。”资深藏家刘先生一语道破天机,“你想想看,一年两季大拍,几千家拍卖行陆续举行艺术品拍卖会,有的拍卖行名不见经传,却动辄推出十多二十本图录,件件是‘精品’、‘力作’。这些东西可能都是对的吗?就算真的有东西,也轮得到这些‘非主流’拍卖行拿到手吗?”
与此同时,不少拍卖行纷纷推出“保真”拍卖。“艺术品怎么能够保真?保真是愿景,而不能是常态。所以强调绝对保真才是最大的欺诈行为。特别是古代的作品没有照片、录像甚至出版物作为证据,怎么知道谁说的才真?”书画专家许习文对这种现象表示不可理解,“这只能是噱头罢了,拍卖行强调保真,不如以自己的信誉为保证踏踏实实把好征集关。”
收藏家梁基永更关注的是,这种保真的后续服务能否跟得上:“譬如画家在买家竞拍成功后说作品是假的,那究竟能不能退货呢?索赔的条款很苛刻,而且取证非常艰难。你凭什么说人家的保真拍品是假的呢?谁能裁定呢?”他认为,拍卖行大概认定标榜“保真”就能提高拍卖会的档次,但是他在参加了广州的某场保真拍卖后发现,大多数拍品的起拍价都不高。
“换一个角度讲,这种保真拍卖实际上是寻找一些作品低价位的在世的小名头名家的作品,以此规避高价拍品的风险。这确实迎合了一部分买家的需求,让他们买个放心。”但是他提出:“不过网上100元一件的书法也有假。别看只是100元,也很有‘商机’。在一张宣纸上写一个字能有多难?”梁基永强调:“保真是拍卖行的一种姿态,但事实上,越大的拍卖行越少搞所谓的保真专场,我们在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就没见过这种保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