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煤炭学会经管专委会秘书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后,张文山便极少到外省市去走动,但也有盛情难却的时候。2012年11月底,张如约到达古城太原,参加了西山光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仪式。
这家新公司由西山煤电集团与广州光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合资而成,双方共同注资1000万元,预计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公司计划在5年内打造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的大功率LED照明生产基地。
西山煤电集团是山西焦煤集团的核心骨干企业,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其年营收目标是“三年超千亿”。
让张文山稍感意外的是,仅千万量级的非煤项目的揭幕,却“惊动”了西山煤电集团董事长以及数位副总集体出席。西山煤电向与会者表示,这次合作给集团的高新技术转型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
“要是在过去,可能来个主管副总也差不多够了”,在张看来,西山煤电表达了最大的诚意和期望,“也给足了合作方面子”。
事实上,大型煤企盯上照明行业,仅仅是一年来众多煤炭“巨无霸”在产业下行周期发力非煤、跨界多元,并尝试现代农业、新能源、医药、文化旅游等众多生意的一个缩影。
杀猪卖菜养奶牛
世易时移,产业生态的今昔已不可同日而语。
从2008年起,一场史上最大力度的煤炭整合和兼并重组从山西拉开序幕,其后数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资源省市都陆续出现了不少体量以百亿、千亿计的“巨无霸”煤企。
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竞争格局悄然形成。在此过程中,小型煤企或被关停,或被“收编”,但对于大型煤企的领导人而言,业务重组、秩序构建、安置冗余等诸多棘手的问题成为“摆在案头,压在心头”的新难题。
长期关注能源政策及政商生态的学者曹新告诉《英才》记者,在整合重组渐近尾声之时,“不同省市之间、大型煤企之间其实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并且都暗自较劲”。
在此背景下,以煤为基,整合资源、多元发展、拓展增长点等策略成为各大巨头的不二选择。如果对排在前50的大型煤企的产业构成做一个基本梳理,不难发现,基于自身禀赋和资源优势,大力向电力、煤化工、铝业、机械制造、建材、物流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模式,仍是煤企多元化战略的主流。在此基础上,房地产、新能源、金融、文化旅游等与主业关联性不太大的业务,也成为很多煤企涉足的重点领域。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观察员李朝林向《英才》记者介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增值,可以培育持续的利润增长点,“借助煤、电、铝或煤、焦、化等产业链延伸,获得垂直一体化的成本优势是很多大型煤炭集团的成功做法。”
《英才》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后发现,前50强煤企中,涉足电力的企业在30家以上;涉足煤机等装备制造的企业达24家;涉足地产的企业包括龙煤、山煤、京煤、伊泰等22家;涉及矿山公园、矿井参观、地方生态等旅游产业的企业包括同煤、伊泰、开滦等9家;涉足无水葡萄糖、各种制剂、头孢等制药行业的企业则包括冀中、伊泰、徐矿、乌兰煤炭等6家。
除此之外,各大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涉及的业务包括航空、农业、客车制造、膨润土、甚至服装、餐饮、IT等多达60余种。由此,煤炭大佬们尝遍“由地到空”,“由黑到白”,“从黑变绿”等各种多元化的百般滋味。
2012年5月初,陕煤化集团投资乳业的消息成为业内人士热议话题;6月,山西焦煤集团与河南双汇集团拟定在太原共同建立一家生猪屠宰基地,建成后,销售额可达30亿—40亿元;7月中旬,又传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将投资新绛县晋南农产品商贸物流园,涉足“卖菜”业务。
若时光回溯五年,这些“芝麻大的生意”对于财大气粗、拥煤自重的煤企大佬而言,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当此类消息密集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人们不免疑惑:难道仅仅产业的不景气,就能把曾经风光无限的煤老大们逼到卖菜养牛的地步?
千亿以上级别的压力
煤价暴跌对产业的冲击不言自明。只要看看一年来从沿海港口到煤炭产区,从电厂仓库到车站码头堆积如山的存煤量,便可看出产业寒冬给煤企运营带来的巨大压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