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在网上流传很广。刚刚过去的春节,本是一次难得的家庭团聚机会。但记者发现,如今在饭桌上,不少年轻人只顾埋头玩手机,老人好容易盼到孩子们都回来,却发现孩子们很少和他们交流。在青岛就曾发生过这样一幕:面对只顾玩手机的孙子孙女,备受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而去。
由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一再重复上演。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因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2098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
过半受访者除了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在1小时以上
“能不能把你的注意力从手机抽离开,借我点。”在朋友一次又一次建议甚至发火之后,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张娇开始反思自己这一“令人讨厌”的行为。
调查显示,36.8%的人出现过手机铃声幻听,36.4%的人表示手机从不离手,30.2%的人坦言经常漫无目的地对着手机,24.0%的人听到过“不要再玩手机了”类似的忠告。
如今,手机的功能早就溢出单纯的通讯意义,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终端。调查显示,上网成为手机的一项重要功能,包括:浏览网页(56.7%)、上网聊天(41.4%)、刷微博(25.9%)、搜索(29.3%)等。其他还有:玩游戏(34.6%)、看小说(34.2%)、听歌(33.4%)、看手机报(19.5%)、看视频(17.7%)等。
调查显示,57.1%的受访者除了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外,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1小时以上,其中使用手机3小时以上的有19.6%。
“有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该去看心理医生了。”张娇回忆了自己的一天:早上7点醒来,在床上刷半小时微博;伴着手机音乐起床、洗漱;上课时,只要手一空闲就拿起手机;下课更不用提。其他时间,手机绝不离身,平均5分钟要打开看看,生怕错过什么。
人们为什么用手机越来越频繁?65.2%的人表示是方便快捷,64.1%的人表示是手机功能越来越全面,64.0%的人认为是生活需要,36.5%的人直言是现代人生活单调,内心空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淑清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手机作为一种信息通道,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海量信息的出现,大家越来越想随时知道跟自己相关的信息变化,以便及时应对。人们害怕被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所抛弃,就会产生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必须通过大脑不停运转和搜索才能短暂平息,就造成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不能活在当下’是现代人的通病,高科技手段恰好提供了‘不在此时此刻’的途径。”刘淑清说,人们越依赖这种高科技手段,就越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