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网Cye.com.cn】我对现有的线上教育颇为失望。当然从更正能量的角度来说,真正的创新还没发生,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我的失望,也并不针对中国的线上教育。我看到美国的众多MOOC 也没有从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下解脱出来。他们所做的,大多也是试图在线上复制线下的课堂。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电台广播节目已经很成熟了,但电视刚刚开始普及。一些广播电台突然摇身一变成为电视台了。他们想不出电视节目可能是什么样子,于是仍然采用原班人马,录用原来的广播节目播音员,不同只是在播音员前面支一架摄像机。那些从听众升级到观众的人们,收到的几乎是和以前一样的节目,不同只是他们可以看到一个表情不知所措的播音员。
当下的线上教育给人以同样的感觉:教授还是那个教授,课本还是那个课本,作业还是那个作业,不同的只是教授前面支起了一架摄像机。
但这不是调侃在做线上教育的人们。我们都被禁锢在延传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教育传统中。就像50年代那些广播电台的人们,我们一时难以想象新的媒介(对他们来说是图像,对我们来说是网络)能够带来怎样的可能。但这个段子也带来希望:电视节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衍生出电视剧,新闻,选秀节目这样丰富的内容;有理由相信,线上教育的真正精彩还远未到来。
这个未来有可能是什么样子?它会怎么到来呢?
从“不消费”人群开始
最近连读了几篇 Clayton Christensen 对教育的评论。包括二月份他在硅谷 Startup Grind 大会上的大胆预言:“15年后,半数美国大学将会破产”。
Clayton Christensen 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成名之作是 《Innovator’s Dilemma》(据说是乔布斯唯一赞赏的商业书籍)。该书描述了行业的颠覆的规律。其中核心一点是,创新公司成功之道, 不是正面挑战在已有市场根深蒂固大公司,而是从被排斥在市场外的边缘人群开始,也就是争取“不消费”人群。
放到教育的语境下,在线教育作为一只创新的力量,不应该去跟大学、培训机构直接竞争学员,而是要去开拓现在没有消费教育的人群。原因很简单:学校和培训机构虽然有种种问题,但要想短期做出一款比他们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正面击倒他们,也绝非易事。
人们不消费教育的原因有很多:费用高昂,缺乏时间,人为设置的门槛(入学年龄、分数),找不到想学的课程。这些都可能成为在线教育的突破口。虽然以现有的手段和经验,在线教育只能提供一个相当粗糙的产品,但是对于这些现在没有消费的人群来说,毕竟聊胜于无(“better than nothing”也是 Christensen 常用的一句话)。
“聊胜于无”是非常强大的。当前对在线教育的批评往往聚焦在它的缺陷上,人们把MOOC与线下最好的大学相比,得出结论是MOOC不行。但他们忽略了MOOC所服务的是一个不同的群体,以及其不断完善的潜质。
苹果对游戏机市场的冲击可为借鉴。iPhone作为一款游戏机,与PS3、Xbox是无法在性能、画质上相比的。但iPhone游戏的简单、便于携带吸引了一批原本不玩游戏的人:女性,繁忙的上班族,老人。他们对高强度(hardcore)console 游戏望而却步,但乐得在地铁里掏出手机玩5分钟。
这个人群以前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游戏的需求,就好像很多还没有开始消费教育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教育的需求。但当消费教育简单到有如点开iPhone游戏那样,他们可能一样欲罢不能。天朝似乎有一个共识,就是国人对教育的需求不出学历、考研/证、找工作,所以教育也要服务这些硬指标。但这就仿佛在说,玩游戏的人只会喜欢PS3提供的打打杀杀的刺激。
沿着这个思路来看,MOOC的问题可能不是它与传统课堂有差距,而是它其实太类似传统课堂了。很多MOOC本就是基于线下课程开发出来的。甚至“开发”还是太给面子了,往往只不过是在课堂里支起一架摄像机。结果就是MOOC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创新: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的授课,传统式的作业和教科书。服务对象则只能是学生或者类似学生的一群人:有大量的时间,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比起几家贴上“在线教育”标签的在线教育网站,更在颠覆教育行业可能是果壳网,甚至豆瓣上那些写技术长文的人。此刻他们的尝试可能完全在VC和媒体的视野之外。他们的小打小闹,可能根本配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二字。他们大概也没有自诩要颠覆教育行业。但是他们的确是在传播知识,并且其中某些人拥有相当多的读者和粉丝。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