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尽管对内对外都产生巨大冲击,微信仍没有找到明确的变现模式。
从腾讯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优质项目往往能在短期内找到清晰的收入模式。如桌面Q Q在2001年同时在线突破百万,两年后Q Q秀业务即产生巨额收入;2003年腾讯做游戏大厅、2005年大力发展腾讯网,同样迅速获得回报。而微信在迅速扩张两年后,仍没有盈利的迹象,3亿用户并没有真正变成真金白银。在去年10月的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上,马化腾也曾坦言,微信的盈利模式仍未找到。
流量巨头难逃变现尴尬
史广顺认为,用户业务与盈利业务分离,以免费的服务形成用户聚集,再利用客户流量寻求新的盈利渠道,已成为互联网行业最重要的盈利方式。百度利用免费搜索发展竞价排名、新浪利用免费新闻推广门户广告、网易利用免费邮箱推广邮箱广告、360利用免费杀毒推广导航网站都体现了这一思路。
“用户多了自然能盈利”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共识,但在实践中,巨大的流量并不一定能产生相匹配的收入。搜狗输入法、360、迅雷、网易邮箱的用户量均数以亿计,但在变现能力上却与Q Q和百度远远不在一个量级。将流量做大只是第一步,将流量变现更加考验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
张毅认为,对新浪微博而言,其广告形式仍没有摆脱门户广告的传统思维。大量广告推送给了不需要的人群,对用户社交行为背后的商业信息视而不见,广告投放仍然不够精准。事实上,新浪微博的客户群与电商客户群高度重合,如果加强用户信息挖掘,做到精准分析,并通过技术手段做到有效推送,并与电商建立合理的分成模式,将为新浪微博带来更加有效的变现渠道。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背靠综合实力强大的腾讯,微信拥有更强的变现潜力。
张毅认为,微信变现迟缓,腾讯高层的谨慎是重要原因。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崛起又快速消失的产品太多了。Q Q发展十几年未见衰落,关键在于Q Q上维系了大量的社会关系,进而成为人们的“刚需”。与Q Q相比,微信仍然是个“暴发户”。腾讯高层希望微信成为腾讯的下一个“刚需产品”,在更清晰有效的变现方式出现之前,腾讯并不想因过快的商业化而影响微信的用户体验,使微信变成“短命产品”。
闫晓佳认为,腾讯应抓住微信快速发展的机会,带动旗下电商、支付、游戏、门户整个链条的发展。同时,大力推动开放平台建设,把用户贡献出来,带动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在线上,微信可以把流量向合作伙伴引导,对接游戏、购物网站和其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事实上,腾讯投资的韩国类微信产品K akao Talk已经给了微信相当明确的启示,K akao T alk的注册用户在7000万级别时推出了内置的游戏平台K akao TalkG am e,半年时间就把单月营收做到了超过5000万美元;在线下,发展O 2O服务,将微信作为线下对接线上的入口,利用二维码等技术形式对接电影院、酒店、快餐等经济实体,通过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在线支付,享受打折优惠,并在实体店获得商品和服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