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中国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只限于市场的自然影响,在国际组织中缺少应有的地位,在国际旅游秩序中缺乏应有的权威。
其实,中国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国际组织中的职位也应该有变化,重要的变化应该是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我参加过一些国际会议,如果中国代表团不发表意见,会议基本上就没有实质性的结论,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更主动地谋求这种地位的提高呢?中国每年接待上亿人入境旅游,还有四五千万人出境旅游,可是在旅游秩序中中国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在下一步,在强化话语权的同时,要研究中国旅游在世界的价格协调权、规则制定权、秩序维护权和组织发展权。
不能只满足拥有话语权,所谓价格协调权即一定意义上,中国旅游的价格要由中国制定。但是很遗憾,目前中国在企业层面上还存在讨价还价的现象,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这个概念。既然是做生意,就没必要把大部分的利润让给别人。规则制定权也是如此,在国际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规则,有些规则是有条文的,有些规则是没有条文的,但是这些规则都需要研究。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入境旅游的规则是“先收费后接待”,后来就变成了“先接待后收费”,再后来变成了“延迟3个月到6个月收费”,这在日本旅游业界是没有的,但在中国已经变成了行规,3个月至半年付款是很常见的,甚至超过半年,这样的规则就不公平。从秩序的角度来看同样如此,这些年中国很关注国内的市场秩序、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是我们进步的一方面。但是中国的很多旅游者到国外,秩序并不是那么好,质量也不是那么高,对于吃亏、受欺负只能忍气吞声,我们也需要拥有自己的权利。既然我们是大国了,当然要承担大国的责任,但同样要争取相对应的权力。
为此,我们要突出中国在旅游业方面的权益与影响。
形成国家经贸工具
在形成影响力方面,旅游业要与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合作,在继续发挥外交工具功能的同时,切实形成国家经贸工具,以缓解国际经济摩擦。如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黑字还流”计划,即如果本国与外国外贸顺差太大,就向外国送出旅游者,相当于把本国的外贸赤字还出去,使出境旅游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发挥,这就需要整合市场资源,集中旅行社力量,加大客源力度,采用灵活的调度和引导方式,包括对旅行社的奖励措施。比如某个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最严重,就向该国送出 50万旅游者,这50万让旅行社整合,国家给予旅行社奖励。这种做法其一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以此方式表明态度积极,比如对于非洲而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样可以支持当地的发展;二是对于外贸出超过大的国家,形成“黑字还流”;三是搞摩擦厉害的国家,可以有双面使用,既能作为惩罚工具,也可以作为鼓励的工具。长期而言,我们面临着国际经济摩擦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旅游作为经贸工具的作用就是长期的。
采取多种方式走出去
旅游企业也要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
在走出去时,一是要建立海外接待体系,形成“利润回流”。客观来说,现在以华人为主体的中国海外体系已逐渐形成,比如在欧洲,华人开办的旅游企业基本分为 3类:小旅行社、小旅馆、小车队,大约 2500家。总体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这些资源从来没有整合过,所以,这就需要形成“利润回流”。同样是日本的经验,日本在提出“黑字还流”缓解国际经贸关系的同时,日本的企业跟着走出去,比如夏威夷的饭店 60 %是日本的产权,澳大利亚黄金海岸 70%是日本的产权,在“黑字还流”的同时形成了利润的回流。二是收购、兼并相应企业。 2009年 12月 2日上海的锦江集团和美国一个公司合作收购了“洲际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是国际大品牌,现在被我们收购了,这个意义并不亚于“中铝”要收购“力拓”。三是携程旅游网和如家客栈的海外上市计划。四是巴黎“中国文化城”的直接投资方式。
为此,还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运作机制,纳入国家大经贸体制,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创造新的方式,以旅游部门为主,联合商务、海关、外汇等部门,建立中国旅游国际化专用基金,形成专案,逐步推动。世界贸易主要分为三大类: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这个框架之内,中国旅游业在服务贸易领域大有作为,这也意味着面对一个新的国际经济摩擦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研究一些新思路、新对策,谋求新的发展【创业网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