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央企负债率大幅攀升,一些央企的负债率已超过国资委划定的70%红线,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处在资不抵债的边缘。值得注意的是,央企负债率飙升的原因与民营企业有所不同,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
央企领导人通过国资委行政任命,通常在一家央企任职数年便即升迁。因此,央企领导人不具备民营企业家“企业是自己的”意识。但是,央企领导人的考核与未来政治前途却与其在任时期央企的表现密切相关。这样,就与地方政府官员因晋升压力追求GDP增长一样,央企领导人在任时有强烈的扩张冲动,而无需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蒋洁敏2007年担任中石油董事长,2013年升任国资委主任。他留下的中石油负债总额已达9881亿元,较2006年末扩张近300%,负债为目前已发布年报上市公司的首位。
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是另一个主要因素。软约束的预算和问责制度的缺位导致央企领导人大手笔投资而不必担心因风险造成的亏损。根据已公布的年报数据,2008-2012年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的央企上市公司共获得财政补贴1736亿元。2012年,中石油因炼油和进口天然气业务亏损获得补贴94亿元,再次位居上市公司补贴榜首。预算软约束下国企债务由政府隐性担保,金融机构贷款比较“放心”,也推动央企负债大幅增加。
4月23日,国资委主任蒋洁敏要求中央企业必须承担保增长的重责,并要求今年央企利润增长达到10%以上。而2012年央企仅实现利润增长2.7%。对利润增长都以行政性指令要求,可见央企离真正实现市场化运营仍差距较大。一家能源央企人士直接质疑:“10%的利润增长想达到很容易,不就是个账面数字吗?但企业的利润增长到底是市场说了算还是领导说了算?”在短期盈利能力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央企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完成增长目标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