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是二元经济结构,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似乎是独立运作的两个系统,除了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外,似乎没有多少关联。 在城市市场快速饱和,行业门槛快速提高,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三农”这个无论曾经谁谈论就觉得是问题的话题,突然变成了全社会的机会。“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似乎为淘金农业打开了机遇之门,引得资本和企业家高度关注。 然而,淘金农业,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与农民竞争
淘金农业,首先必须解决与农民竞争是否有竞争力的问题,特别是成本竞争力的问题。
在美国农业的成本结构中,农业机械占第一位。中国农业的成本结构中,化肥占第一位。其实,这里面有一项重要的成本没有统计,即农民的工时费用。
中国传统农业,化肥浪费巨大,中国占世界6%的土地,却使用了占世界1/6的化肥。所以,农业产业化,化肥成本的节约将是惊人的,这是现代农业的优势。
中国传统农业成本中,没有计算农民种地的工时费用。如果算上工时费用,那么多数农民种地是赔钱的。农业产业化必须支付“农业工人”的费用,如果把农民隐性的费用算进去,农业产业化并没有成本优势。
按照目前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农村人口超过6亿。根据专家估计,按照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大约1亿农业劳动力即可达到目前的农作物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形成了中国精细化耕作、高产的农业形态。除了农业科技外,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相比,产量上并没有优势。 产业化农业与传统农业在成本、产量上都不具备优势,那么,与农民竞争就难有胜算。
过去,产业资本与农民的合作,比较成功的模式是“公司+农户”,这种模式回避了与农业在成本上竞争的问题,保证了原料的稳定供应,但很难保证品质问题。小范围的“公司+农户”无法解决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问题。
逃脱价格波动的“蛛网”
1930年,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农产品价格和产量变化的蛛网理论,论证了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周期性变化像蛛网一样周期性变化,这是农产品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化,能够逃离蛛网理论的宿命吗?在一家一户为基本农业单元主体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很难解决上述问题。当然,如果农产品期货市场比较发达,蛛网的波动可能小一点。如果种植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价格受蛛网波动的影响也会小一点。
资本和企业家介入农业,对价格和产量信息的敏感度可能高一些,对蛛网波动的规律可能了解一点,但逃离蛛网的可能性并不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