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卖出和使用货币基金时,才是“余额宝”胜出的地方。对于银行账户上的货币基金,只有一部分支持赎回立刻到账,而且你必须等钱从货币基金回到银行账户上之后才能使用。相比之下,“余额宝”不仅可以直接把货币基金换成支付宝里可以自由使用的钱(笔者没试过,待验证),还可以直接用“余额宝”里的货币基金进行消费——显然是“余额宝”胜出。
由以上分析可见,“余额宝”其实并不是一个帮助你提高理财收益的工具,而是一个让你更方便地花掉自己货币基金的工具——在天猫淘宝上花。同时,由于“余额宝”的支付被限定在消费领域,并不支持还信用卡还款和银行卡转账,因此你仍然需要在手里保持一部分现金和一部分银行账户里的活期存款。也就是说,如果你使用“余额宝”之后会有更多的收益,也是牺牲流动性换来的,支持“余额宝”的支付宝既不能完全代替银行账户,也不能全方位胜出银行账户。
而且,别忘了我们还没有加上安全性哟。尽管支付宝和基金公司可以把风险控制做的很好,但归根到底,只有银行存款的风险才可以认为是零。银行需要为你的存款付利息是法律规定的。不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即便第二天银行要关门,也得先把利息结清才能清算剩下的财产。相比之下,货币基金付给你的是收益,并没有法律规定货币基金不能亏本或必须给你多高的收益,以前很多年没出事不代表未来不会出事。开个互联网的玩笑,这种对货币基金的信心,有点像对中国移动短信业务的信心——倒不倒霉和历史经验无关,只和微信什么时候横空出世有关。
三、“余额宝”用还是不用?
对于看热闹的从业人员,当然可以继续沿着“金融创新”或“互联网金融”的光辉大道继续讨论。我认为支付宝这次干得很漂亮,不管创新是多么微小、多么似曾相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总不是一件坏事。差不多所有的金融学教科书讲到金融创新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7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NOW账户”。现在看来,这个“NOW账户”真是平淡无奇,不过是面对支票账户不允许付利息的美国政策,银行钻空子让客户既能方便开支票、又能拿上存款利息罢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措成为了金融创新历史的经典案例。谁知道现在的“余额宝”会不会就是另一场大变革的开端呢?
当然了,与正经八百的金融创新“NOW账户”相比,“余额宝”很难说是彻底的金融创新。“NOW账户”在不降低支票账户流动性的前提下,成功提高了支票账户的收益性。相比之下,“余额宝”虽然同样提高了收益性,但也付出了降低流动性的代价——只不过借助阿里系的优势让流动性降低的较少。
可是,新闻说得再热闹,广大普通的消费者一点也不关心什么创新或变革,只需要明确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我傻傻地认为,媒体有义务从个体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整天想着为行业巨头摇旗呐喊。在这次“余额宝”的宣传中,我不知道究竟阿里系是不是故意混淆了利息和货币基金的差别,但我可以肯定这种错误的比较对“余额宝”大大的有利。
作为一个正在学习理财知识的菜鸟,我的观点是:普通人根本没必要使用“余额宝”。站在普通消费者的立场,如果你本来就没有把钱充到支付宝上的习惯、短期内大可不必关心“余额宝”这个东西,按照之前的习惯继续下去就好了。
具体来说,笔者对普通消费者使用“余额宝”的提醒有两个:
一是别把“余额宝”当成理财工具用。如前分析,“余额宝”这东西不是帮你提高收益的,而是帮你更方便花掉自己的货币基金去买东西——恰好还是在阿里系旗下的淘宝和天猫买东西。如果真的很在意活期存款利率太低,应当在存钱和降低现金比例这方面下功夫,而不是琢磨怎么能让要在淘宝天猫买东西的钱有点利息。更何况,具体到消费这个职能,显然是信用卡更有诚意——信用卡是掏出真金白银先借你买东西,“余额宝”只是让你方便地花掉自己的货币基金。在个人理财时,冲动消费永远是最大的敌人。除了信用卡,为冲动消费服务的金融工具都应该砍掉,然后专心致志地在信用卡上跟自己的消费欲望作斗争。
二是别以为“余额宝”跟存款一样没风险。这款产品太新了,新到对应的货币基金只能查到14日的年化收益率,并且还是来自一家规模很小的基金公司。又没有什么特别巨大的好处,干嘛跑去给阿里系和天弘基金当小白鼠呢?从货币基金的运营看,如果这个货币基金只靠支付宝来募集资金,应对流动性的困难会非常多。现在的年化收益率3.48%能保持一年吗?要是不幸垫了底,只有排名98位的2.46%收益率,是不是又该大力宣传“银行大战支付宝,支付宝资金改用一年期存款收益立刻提升21.95%”?(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较2.46%高21.95%)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