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牛”过的第八个名字
“关掉的原因跟政治压力、理想、信念、坚持之类的,以及运营成本都毫无关系,关掉的原因是,现在没什么人看博客了。”
2013年,罗永浩在新浪微博上宣布牛博国际站关闭,《博客天下》走访了牛博的资深博主以及除罗永浩的合伙人黄斌,字里行间满是惋惜,罗永浩盛赞报道很“靠谱”,也承认自己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节节败退”。
2006 年,罗永浩从新东方离职,赋闲的他开始积极更新新浪及搜狐的个人博客,但因常用脏字评论社会热点事件,几大博客托管服务商都会对其用词进行修改和屏蔽,这让罗永浩很恼火,萌生了自建博客平台的想法,牛博就此诞生,由于罗永浩的人格魅力,许多知名博客作者、学者、媒体人纷纷捧场,要么牛博开设博客,要么也授权罗永浩的牛博抓取其博客内容。
显然,政府部门不太喜欢这样一个不设审查岗位的博客平台,牛博网创办不到一个月就被拔过一次网线。从此,稳定一词彻底与牛博网无缘。
罗永浩在2008年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说他并没有主动的去“顶住压力”,如果有关部门让删文章,他就删掉,只是不像其他网站那样主动的去判断风险。但这正是审查制度敌视的态度——审查制度的终极目标是让内容运营方形成自我评估的习惯,然后先于外部审查而主动阉割,让审查制度成为“核威慑”一样的存在。所以,牛博网的态度虽然并不强硬,但是过于消极,这让审查方的工作压力很大,一般网站,警告几次,就大致上明白尺度在那里,接下来就会自行产生监管规范,用不着审查制度时刻盯着,而牛博和罗永浩,显然属于麻木不仁且屡教不改的那种刺头。
所以牛博网成为了两种情绪交战的战场,政府不断关停它,而它的用户则又强烈希望对抗,这种矛盾还曾扩散到了向来远离纷争的豆瓣,文艺青年们在豆瓣发起了多项悼念牛博网的线上活动,豆瓣运营团队则忙不迭的接连删除。
2009年1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祭出大招,因为牛博网“大量登载时政类有害信息”,要求整改而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直接让万网停掉了牛博网域名的解析。
罗永浩重新申请了域名,并将牛博网拆分成两个部分,一为牛博国际站,域名、服务器均在海外,另一个则是嫣(同阉)牛博,刨除了政治内容,在国内运行。不出意外,前者很快遭到屏蔽,不翻墙则不能访问,造成人气大跌,而后者则不被视作是完整的牛博,缺少用户的认同。
最终的结局是:2012年夏天,嫣牛博不能访问,2013年夏天,牛博国际被宣布关闭。
忙于锤子科技的罗永浩也不忘自嘲:“我有强烈的卫道精神,但是缺乏殉道的勇气和决心。”
充当过“网络风向标”的第九个名字
“翠花,上酸菜!”
2001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吉林人雪村(本名韩健)名满天下,而足以承担一般功劳的推动力,要算在那部Flash的作者Babylon头上,在那个带宽不算发达、多媒体信息贫瘠的年代,观赏Flash成为网民们摆脱论坛和聊天室内枯燥图文的唯一选择。
而全中国最有名的Flash网站,叫做闪客帝国。
2002年,闪客帝国注册用户突破100万,每天也有200万以上的流量,国内知名的“闪客”,如老蒋、卜晔都在闪客帝国上发布自己的作品。
此时,正值Flash在个人设计领域的鼎盛期,强大的表现能力和远远小于视频尺寸的文件格式,让Flash在网站和用户两端都很吃香。闪客帝国希望做成 Flash的上传与播放平台,将作者资源整合到一起,再拿着作品去和SP谈,卖到其他网站和手机上,换来的收入,闪客帝国拿六成,作者拿四成。
好运伴随着闪客帝国,一直持续到2004年,Flash开始转向商用,优秀的Flash作者发现,相比音乐文化公司,有着制作网站需求的企业出手更加阔绰,与其导演编剧视觉一身扛着去做Flash作品,比如接受企业的外包工作,为企业装潢网站更加来得赚钱。
闪客帝国也面临转型选择,经过近五年的Flash发展,用户逐渐对于矢量化的动画风格产生审美疲劳,影视化的流媒体内容开始发力,看Flash的人正在减少。2005年,Flash的开发公司Macromedia投资了闪客帝国,将后者当成Flash软件的分销渠道,闪客帝国的平台特色被进一步削弱。
再往后,闪客帝国被困在赚钱这条道路上,就没有回过头——开培训学校、做手机定制动画、推原创动漫文化……但都没有起色。2009年,闪客帝国网站悄然关闭,而Flash也几乎全面转入商用领域,很少有人再去欣赏Flash动画作品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