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产业链现状
普遍被知晓的信息是,银联的线下支付市场优势明显。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 电子跨行支付中,共有132家机构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处理业务4.76亿笔,金额6.45万亿元。银行卡跨行消费业务67.97亿笔,金额23.75万亿元。
上述132家机构接入的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这个系统被银联所拥有。根据银联相关人士的介绍,支付产业链构成中,为了连接银行、商户、和消费者,出现了收单—转接—清算这种模式。
具体而言,当消费者在商户进行刷卡消费的时候,类似银联商务、汇付天下的POS终端,进行收单业务,收单公司通过银联的转接平台,连接到发卡银行,再进行结算。目前来讲,银联既拥有银联商务作为POS收单终端,也有转接清算平台,在线下市场优势明显。
“线下支付的黄金增长时间还没有过去,巨大的需求还等待满足,现在的三四线和小城市中,很多商家连POS机都没有。”一家第三方支付企业人士在介绍产业现状时表示。根据其观点,线下支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仍然有每年10%-20%的增长速度。
“2011年前,银联现在收单几乎占全部市场,是绝对的老大。”前述第三方支付人士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央行开放线下支付市场,并向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发放支付牌照,这让诸如汇付天下这样的支付公司参与收单竞争中。“但银联还是主要的,大家都只能敲边角,我们为什么做小微,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商户都是银联的,我们动不了。”该人士坦言。
“银联成立初期,技术并不是那么发达,收单机构如果要跟每家银行都连接的话,技术和物力成本相当高,而鉴于银联在银行间的优势,市场就基本接受了银联一家转接机构,并遵循7:2:1的分成模式。”银联内部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除了国内的线下市场外,银联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增速也较为可观,据一位银联高层介绍:“银联目前20%的收入来自国外,这个数字大概不到20个亿”,从这一数据中推算,银联目前的营业收入约为100亿元。
随着支付牌照下发、电子商务兴起,支付清算产业中,线上支付的比重正逐步提高。
根据易观智库的最新数据,2013年中国非金融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同比增长43.2%。其中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分别占比为59.8%和33.5%。企业综合支付交易份额中银联商务占比42.51%,排名第二的支付宝只有20.37%,排第三位的财付通仅占6.69%,规模更加无法和银联匹敌。
从市场分布来看,目前的支付产业链中,线下POS收单和线上收单的比数约是六比四。
收单转接模式被冲击
显然,银联目前最大的麻烦,是线上市场对其交易量的分流。用银联总裁时文朝的话来说,“我最近非常苦恼一件事,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了90%的市场份额,这20家机构千方百计地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银联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显。”
事实上,银联与支付宝积怨已久,双方的矛盾在去年年底爆发,支付宝愤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线下收单业务。
根据理财周报记者的了解,虽然支付宝有参与线下支付市场,但其强项仍在网络支付,所以放弃线下收单业务对其实际影响并不会太大。
银联内部人士坦言,技术更迭带来的消费习惯改变,并非目前最大的挑战。最大的对手就是来自支付宝,“因为支付宝的资金实力,它与很多银行建立联系,把收单和转接业务收入囊中,直接绕开了银联转接平台。”
时文朝所说的“绕开银联”,也可以从前述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口中得到更直观的理解。
“第三方支付公司会找银行点对点地谈,比如我们现在已经有95%以上的商业银行开展合作,并不需要银联对接,网上支付的费率、价格、政策对接的接口也不需要银联提供,就线上支付而言,银联和其他支付机构是平行的,简而言之,绕开银联,与银行对接更为灵活了。”
即便如此,对银联而言,也只是在平行市场上多了竞争对手,但最为致命的是,支付宝甚至把银联维持了十多年的商业模式打破。银联的模式是,收单—转接—清算,但支付宝等机构与银行直连的模式,省去了与银联的转接,这也就意味着,7:2:1模式中,银联的1被抢去。
但对于银行而言,既然选择清单中,既有银联又有支付宝,银行何以选择支付宝?
“实际上,线上的分成模式,并不是采取7:2:1,支付宝是与各家银行直接商量分成模式,去掉银联的10%,支付宝有更多的议价空间。”银联内部人士表示。但实际上,各大银行积极与阿里合作,仍然是看中其强大的零售平台以及巨额备付金。
如果以此前业内曾盛传的,支付宝信用卡支付会给银行千分之四左右的手续费提成计算,假若当天的交易额有一半来自信用卡,那么银行当日中间业务收入就能达到7000万元。
当然,对以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机构而言,更有吸引力的是,支付宝过百亿元的备付金。尽管工行是其唯一托管行,但支付宝可以选择其他合作银行。这样庞大的一笔资产,对于任何一家银行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支付宝以备付金为核心议价资产,实际上就等于拿别的业务来做支付的筹码。”银联内部人士表示。但不管如何,银联维持了十多年的盈利模式,正在受到第三方支付的巨大冲击。
就如时文朝所言,“互联网通用时代对中国银联的政策扶持与保护已经彻底取消,中国银联一夜之间开始‘裸泳’”。
银联如何转型
虽曾任职央行,在时文朝身上很少看到中央机构官员的影子,他是个市场化的人。
曾经推动债市浪潮的时文朝,戏称自己为“中国支付产业新兵”。而事实上,银联历任董事长和总裁均身背央行履历。
第一任董事长兼总裁万建华,先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事货币政策管理工作,2001年主持筹备中国银联。前任总裁许罗德,自1996年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前任董事长刘廷焕,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
现任董事长苏宁,2003年11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08年10月起兼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而时文朝,空降银联前,任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并曾在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柳州分行、办公厅、武汉分行、金融市场司工作。
市场化的时文朝履新后,从银联对市场的思考上看,已经显示了足够的转型决心。
就能否借鉴支付宝模式的问题,前述银联内部人士介绍,“银联不会做这个模式,银联要做一个开放式的平台,这个平台将对所有支付行业各方开放。”
“从银联自身来说,面对着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技术进步,我们对中国银联进行了重新定位。”时文朝说。具体而言,新的战略定位是以银联品牌为核心,以转接清算为基础,通过市场化运作,把银联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具体表现为:成为高效、安全的转接清算服务提供者,规则、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广者,新业务、新产品的创新者和引领者,境内支付产业各方利益的协调者,中国支付产业国际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时文朝也曾公开承认,他接手过来的中国银联已由原来的政府支持、资源独享,走向了互联网通用时代。他明白,现在银联身处内忧外患之境。
为此,时文朝在接任后也重新调整了银联的市场策略。时文朝称,银联将从过去带有一定程度封闭性质的卡组织,全面向市场开放,支持所有通过银联转接清算平台做业务的参与方,也有勇气和信心坦然面对第二个、第三个转接清算机构的出现。
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以及支离破碎的传统商业模式,银联同样也在补强弱势环节。
“事实上,第三方公司有的创新产品和业务,银联也有在尝试。”易观智库的研报中说,银联一方面积极保持自身在银行卡收单领域的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也加大了对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创新力度,同时,其也加强了个人收单业务拓展,加大便民缴费类终端的布放和推广。
时文朝的态度和细则都异常明确,转型成效究竟几何,也只有时间和用户能解答。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