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香港商人的工作时间表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但是北京大多数企业的工作时间表是早上8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一些企业甚至更早一些。这样一来,香港企业与北京企业之间就存在着1-2个小时的‘时差’,这总会影响企业当日的办事效率。”
缪德伟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实现企业电信化。“北京的区域很大,外出一趟就没时间做别的事情,,这样效率很低。但是如果两家公司之间用电脑传递文件资料的话,办公效率就可以提高。比如从双井到东四十条,亲自送文件过去需要1个小时,叫快递得第2天才能到,用电脑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缪德伟说:“现在,公司已经可以理解北京企业的办事风格,在制订一个计划方案时,把不定因素考虑进去。随着北京市场需求的提高,北京企业会主动转向更加专业的企业管理模式。”
京港洽谈会10年的互补发展,使北京的配套设施比10年之前完善得多,更多的香港商人扎根北京。据香港商会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城里已有港商万人。
北京企业的变化
“北京市现代化的味道已经浓了,无论从城市地铁还是房地产的发展,变化都挺大的。在一些城市细节,甚至可以看到香港的味道,比如城市人的速度快了,北京企业的办事效率也快了。”缪德伟说,同时,一个新现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2002年之后北京年轻人的工作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公司里面的职员年轻化现象很普遍,这样会对这个职员的专业性产生影响,而这也是第六届京港洽谈会首次引入人才招聘后,给予北京企业的无形资产。据悉,2天时间内,北京人才招聘会将迎来1000多名香港人应聘。
缪德伟认为,忠于公司还是忠于专业,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就是一个城市进步与否的标准。
“以前一个广告公司需要所有的职位,比如制作,创意,拍摄。今天的广告公司就细分了,一家广告公司的工作可能就是客服,其他的制作有制作公司,音像有音像公司。大家都在向专业化发展。但是这个现象并不涉及所有企业,普及专业化思维还需要一个过程。”
缪德伟介绍,包括他自己,已经有香港企业家在北京创业时依然沿用国际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创业之初,这种模式大多被北京企业忽略或者不理解,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国际化模式的商业效果一目了然,不少北京企业也开始效仿起来。”
“同时,洽谈会也给香港企业在北京创业提供了一个大方向,希望10年之后的北京城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标准。”
商报观察
京港之恋
一边是北京,一边是香港,将两座城市连接在一起的京港洽谈会迎来了第10年。而2006年的10月,注定是京港之恋的新起点。 此前,香港贸发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首席代表冯渤曾经认为,京港洽谈会举办10年以来,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而这个品牌的魅力,源于两地之间的文化。
“北京人和香港人,一个性情豪放,另一个感情细腻,相识之初彼此都需要很长时间熟悉对方,随着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依、相恋,北京已经成为香港人安居乐业的首选,香港也成为北京企业国际化迈进的首选地。”一位来京工作的香港企业家表示,他已经将爱人和孩子带到北京居住,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可以享受到北京特有的城市节奏。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卢彦也曾介绍过香港与北京之间的关系。
如果从北京的发展战略上谈,香港是北京最重要的商品出口平台,从规模上是全球第二位的;同时,它也是港资来源平台,通过香港公司和北京公司的互动发展,北京可以获得硬通货资源;再者,北京的企业需要一个融资的平台,而香港正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另外,香港企业对北京市场进行的金融协调,让北京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加工市场;然而最重要的是,香港对北京的有形资产投资成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而香港企业所执行的是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可以帮助北京企业更快地进入国际化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