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执著的张淑华
场地有了,可是教练和车还没有着落。张淑华找到了部队的团长,是以前的老领导。老领导对于张淑华的驾校,表示了极大的支持。他对张淑华说:“只要你能拿到驾校的批文,我给你车,车归我管,油我不要钱。我还给你人去管理团队,咱们军民共建一个驾校。”
说是这样说,可老领导对她的话还是持怀疑态度,因为能顺利拿到批文又谈何容易?
张淑华开始拼命找人,什么交通厅、公安厅、工商局、税务局、物价局、还有什么质量监督局、安全局……张淑华执著地为一张张批文奔波着。那时候张淑华没有钱,只有聪明的脑子和坚强的毅力。她说:“我当时谁也不认识,我也不需要认识谁。要是谁不给我办事情,就给我一个理由,我哪儿不合格或是缺什么条件,你告诉我,我给你补。”韧性十足的张淑华就这样找着一个个审批的人。很多时候她都要追着人家屁股后面等着,一等就是一天甚至几天。最后,大家都被她的精神打动了。驾校的筹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
1989年,张淑华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私人驾校——河南省平顶山市蓝盾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正式成立,一批批封闭落后的小城市青年被输送到南方大都市。张淑华给这些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创造了一条生存之路,一条生活之路,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平顶山的犯罪率降低了,无业游民少了,张淑华功不可没。
驾校成立三周年,张淑华花了很多钱搞校庆。那些从深圳回来的第一期学员都已经当了老板。看着这些昔日无所事事的孩子有了今天的成就,张淑华打心眼地为他们高兴。回想起当初的场景,张淑华依旧兴奋不已:“他们当初走的时候都还光着脚丫子,我还要给他们买鞋走好路。后来他们回到驾校,他们把驾校看成是自己的家,看作是自己人生的起点。这是让我最值得欣慰的。”
三年了,通过张淑华的驾校,许多人从小城市走进了大都市。从一无所有的打工仔成了有车有房的大老板。张淑华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她的驾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造福社会。
资助他人,把公司开到大洋彼岸
张淑华很早就把公司开到了美国和英国,但是和别人不同的是,她的初衷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资助他人。俗话说:有心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行。
1991年,张淑华的一个学生打算去美国读书,但是却苦于费用不够。张淑华知道后,二话没说,就出钱支持他去美国上学。这一去就是三年,而且毫无音信。当时有人对她说:你把钱给人家了,人家也不搭理你了。可是三年后,张淑华的学生不仅把她接到了美国,还给她买了房子,一切都安排得很好。之后,这个学生还帮张淑华做公司,这一做就是几十年,而且是卓有成就。一些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又开始了新的议论。可是张淑华却说:“我资助他的时候就没有想过他会给我什么回报。一个学生千里迢迢到美国去上学,两三年的时间他能有什么回报你。三年后,他领取第一个月工资后就贷了款,把我从河南接到美国,然后就帮助我做公司,而且这些年也一直在帮我做公司。我从来没有奢求过什么回报,可是我往往却得到了更多的汇报。我觉得我很幸运,而且还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张淑华的性格,坦坦荡荡,乐于助人。
在英国,张淑华也有自己的公司,做的是纯天然保健品的生意。说起英国的这个公司,情节偶然,形象生动,有点像电影描述中的故事。
很多年前,张淑华在看气管炎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护士,后来她请这个护士去吃饭。护士说,自己的老师明天就要出国到英国留学了,看能不能带来一起吃饭。张淑华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很高兴地对那个护士说:带来的人越多越好。后来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席间护士的老师总是闷闷不乐。张淑华问其原因,老师反而问她:4000块钱买电脑能买着吗?张淑华听了以后什么也没说,直接到中关村买了一个IBM电脑,然后送给了老师。因为老师第二天就要走了,张淑华甚至都没有来得及问那个老师的姓名和具体情况就回了家乡,那时的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警察。
后来她才真正认识了这个教授。教授到英国后,学业有成,打算把中国传统的中医技术带到英国的上流社会。可是,初到英国的他,由于语言的障碍和对当地上流社会的不了解,工作开展的并不是很顺利。张淑华得知了这一情况,又拿出了一万英镑给了他,支持他。张淑华坦诚地对教授说:“你挣多少钱我也不会问你,你给我存上了我就花,你没有给我存上,赔钱了,我就再给你拿一些。”不仅如此,张淑华还安慰教授说:“英国的阶层分的是很细,上流社会也不是那么容易进的。你别着急,需要慢慢地培养市场。只有当你把他的病看好了,他才会相信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淑华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支持下,教授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全得到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认可。现在,教授在英国的上流社会已经小有成就,不仅自己买了房子,还在富人区凯德公园为张淑华买了一栋三层的别墅。
教授在英国出了名,上了报纸,认识了很多上流社会的商界大亨。张淑华也随着一起高兴。很多人都问教授,为什么会在这里开店?教授总是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有一个做警察的中国老板,她支持了我几万英镑,我才能在这里开店。”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很多英国的商界大亨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警产生了兴趣。
2003年,张淑华远赴英国,英国的贵族、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热情地为她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欢迎party。初次的相识,张淑华的朴实给商界大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说话简简单单,不刻意修饰自己的异国女子。2004年,他们再次为张淑华开了一个party,张淑华成了英国商业巨头的上宾,这样的礼遇在当地也是少有的。
面对这样的礼遇,张淑华却淡淡地说:“我是一个很坦诚的人,有什么就是什么。我从来不刻意修饰自己,喜欢用朴实的语言,坦诚的心态做事情。其实有些时候,不需要你有很高的智商,只要你能接近你所对话的群体就好。”
一个从来不要求任何回报的女子,却在尔虞我诈的商界上,得到了更多的回报,也没有失败过一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也许正像张淑华自己说的那样:“我一向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喜欢绕什么弯子。大家的智商都是一样的,所以你不需要去转了一圈又一圈,那样会很累。倒不如大家开门见山地说,认为我们可以合作,就合作,认为我们不可以合作,就不合作。”
张淑华一不会抽烟,二不会喝酒,三不会说奉承的话,可是在人际关系上却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张淑华闯荡商场多年,的确总是喜欢坦诚说话,踏实做事。许多和张淑华打过交道的人,每当提起“张淑华”三个字,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其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