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总比困难多,正当黄金吐为难解熔金难题犯愁时,妻子曹淑仙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找来了一个废旧汽车轮胎,将喷枪的一端连接在上面。一边朝轮胎内不断充气,一边利用气压让喷枪持续稳定地工作。这招土办法不仅省力,熔金的效率也比用嘴吹高多了。
再后来,聪明的黄金吐夫妇又找到了汽油喷枪和脚踩风(一种用脚踩的小型鼓风机)等更先进的熔金工具,加工黄金首饰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一条做工精细的黄金项链,通常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一条项链当时的加工费为5元钱,这对长期务农的黄金吐夫妇来说,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故事二:凳子当床白天点灯
随着师傅石光元的离去,黄金吐夫妇也决定到义乌城里寻求发展机会。1986年,黄金吐夫妇带着两条板凳,背着一个装着打金工具的小木箱来到了义乌城区。从乡下到城里,作为新入行的打金匠日子并不好过。“最长的时间是连着7天没有揽到一件打金的活,我和丈夫每天就吃从乡下带来的红薯充饥。”说起当年的艰难岁月,曹淑仙仍难掩心中的激动。曹淑仙说,为了能揽到生意,她每天都在义乌几个市场上转。后来,在一个亲戚介绍下,终于接下了一单业务。
接到业务后,黄金吐夫妇在义乌城区朝阳门附近找了一间小房子做加工场所。由于当时政策还没有放开,黄金加工只能偷偷摸摸进行,黄金吐将租来的小房子门窗全遮挡起来,大白天也要点着煤油灯干活。
到了晚上,夫妻俩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就将带来的两张凳子并在一起当床。“因为租来的房子实在太小,根本放不下一张床。白天我们干活的时候,还得把两张凳子竖着叠上去。”曹淑仙说,这样的日子他们整整过了5年。
故事三:长辫子成“无字招牌”
1989年,黄金吐夫妇和义乌许多黄金加工经营户迎来了事业的转机。这一年,义乌市工商局灵活运用国家允许私人黄金加工的政策,将全市22家黄金加工经营户集中到城中中路39号。黄金吐夫妇也开起了金盛黄金加工店。
有了自己的店铺,黄金吐夫妇的经商才能开始得以发挥。黄金吐负责加工,曹淑仙负责揽活和送货。随着和客户接触增多,曹淑仙以其特有的热情和诚信赢得了普遍信任。从1986年开始打金起,曹淑仙就一直留着长辫子。后来,她的长辫子居然成了“无字招牌”,客户到店里委托黄金首饰加工,都要找到“长辫子”才放心。
“义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市场繁荣,与政府各部门灵活运用政策是分不开的,我们黄金加工行业也是如此。”曹淑仙说,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下,义乌的黄金加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甚至开始有了少量的私下黄金首饰交易。万商云集的义乌人流、信息流相当丰富,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自然不会忽视义乌黄金加工一条街的存在。由于义乌黄金首饰的价格比其他渠道便宜许多,来自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的客商也慕名前来寻找“长辫子”。这些老客户与曹淑仙夫妇的生意,一直持续到2000年全国黄金交易市场完全放开。
故事四:
年老店的坚守
回顾进入黄金珠宝业20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不善言谈的黄金吐夫妇说得最多的就是对老客户的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