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多了,架构都搭好了,两岸三地的同事都有了一些默契,节目变成自动档了。香港台湾的主管都做得很好,我们也是学了GE的做法,是扁平式的管理,而不是像金字塔的管理,不是一级向一级汇报,各地都有相当的独立性,只要他们的预算达到他们的既定目标,就OK,可以拿奖金。相对来说,我也有自己的时间来做自己的节目,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可以拉开很长的时间做,有的时间你只能强度很大地做很多的事。这是你自己无法选择的,如果机会来了,你没有把握住它,懒懒散散,那么过去就过去了,机会年轻时该拚一下就要拚一下。”
即便成功如斯,但杨澜却觉得自己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点都不顺利。“顺利与成功不是一回事。幸运的是每做一件大的事最后都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比如去美国读书,然后再从凤凰出来做阳光卫视,这些都是很大的跳跃。但在跳的时候都很不顺,现在回头看是成功的,并不证明我跳的时候没有痛苦。为什么要改变一个环境,是觉得自己的某些东西没有得到发挥,没有得到发挥肯定会痛苦。因此,每一次要改变的环境肯定是与周围不和谐的东西已经达到极限,所以每一次选择的过程都很痛苦。”
改变命运三件事情
经历了以上人生的不断变换,如果问杨澜什么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脱口而出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然后她说,具体有三件事情对她最有影响。
第一件事是她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给了她长期温暖有爱的家庭。“我是他们的独生女儿。在一个很有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当时大陆都很穷,但我生活在这个有亲情有乐趣的家庭,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是很根本的,我不会有什么心理缺憾。”
第二件事是她进入中央电视台,有1000个人去考试,但她考赢了,这次考试不但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改变了她对生活的设计。原来她的理想是去一个国外的公司做金融贸易,就像她现在很多同学都在做的事一样。但她进入央视才发现传媒才是她最喜欢做的事。
第三件事是她去美国读书。“其实那时候我是没钱去美国读书的,虽然我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两年,自己也可以赚一些钱,出场费也很高了,但毕竟还是不够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很感谢正大集团的总裁谢国民,他是泰国著名的华裔资本家,当时我做正大综艺的主持,跟他有认识。”
杨澜人生规划的成功学分析
由央视的名主持到远涉重洋的学子,再到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最后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而以一位文化经营商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则是杨澜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
坚持目标不懈追求。杨澜的职业角色几次变化,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转、如何变,杨澜始终把自己定为“传媒人”,聪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这块料,所以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而她的变化就在于她制定的目标层次一直在提高。杨澜在她的《凭海临风》一书中,曾写到了乘热气球的经历。热气球的操作员能做的只是调整气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风向,而气球的具体航线和落点,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这正是乘坐热气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确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确设定的飞行都来得刺激。“其实人生的乐趣也是如此,全在这定与不定之间。”杨澜这样认为。
学习充电知识塑造。
杨澜也有很美丽的外表,但不把自己定位在吃青春饭,对知识塑造自己的人生格外看中,杨澜选择出国留学也就是侧重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习,通过不段学习和充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杨澜说自己当时并没有多少钱可以出国读书,与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的相识使她圆了求学梦。1993年底,谢国民问杨澜有无留学计划。杨澜说自己走了就没人做节目了。谢国民认真地说,“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的发展重要。你有很多潜质,如果不出去就可惜了。只要你考取一个好的名牌大学,我就赞助你,我给你学费”。杨澜坦言自己至今都非常感动。
开放视野国际眼量。杨澜的思维意识是新潮的,也是中国电视主持人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开放眼量国际视野的电视人,这样的开放思维让杨澜具有强烈的国际背景。这个1968年生的女性,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她曾走访了诸多的世界政要、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杰出华人、杰出女性,1996年她自己也被选入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1999年2月被《亚洲周刊》(Asiaweek)评为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2000年1月,出资4000多万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担任集团主席。2000年3月,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112次全会上代表中国奥申委作文化方面的申办陈述,并亲眼见证了北京申奥成功。自2003年3月起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5年开始主持针对中国都市女性观众的大型谈话节目《天下女人》,其访人物谈节目始终深受世界华语观众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