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考落榜青年,因偶然抓住了一个“跳”到他手里的机会,跟癞蛤蟆结上了缘。从此,他“赖”上了癞蛤蟆,一脚踏进这个“偏门”,在22岁时不仅挣下了百万财产、买了一幢别墅,还娶回一个刚毕业的漂亮女大学生。
癞蛤蟆,跳进家
1999年夏,江苏盐城18岁的青年袁正洋高考落榜了,他不得不回到家乡港中村。看到其他同学兴高采烈地上大学去,袁正洋暗自发誓:我一定要做出名堂来,不能让你们小看我!
袁正洋从亲友那儿借来几万元钱,先后投资了晒制菊花茶等好几个项目,竟无一挣钱。就在他开始怨天尤人时,机会来了。
2001年4月的一个雷雨天,袁正洋闲来无事,在家中的客厅里看电视。突然,一只半个巴掌大孝身上长满“脓包”的癞蛤蟆跳进了屋里。
袁正洋从小就听老人说过癞蛤蟀脓包“里的东西很毒,他赶忙拿出一双筷子,小心翼翼夹起癞蛤蟆,把它扔出老远。刚从里屋出来的父亲看到后随口说:”听说这东西‘脓包’里的毒还能治病,能卖钱呢。“父亲的这句话让袁正洋心里闪了一个激灵,他快步走到大门边,望着远去的那只癞蛤蟆,陷入了沉思。
不久,他意外地从福建动物药材市场获知,癞蛤蟆身上最值钱的是它蜕下的皮——也称蟾衣。医学发现,蟾衣是抗癌、护肝的特效良药,对艾滋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医药市场上对蟾衣的需求量很大,小小一张蟾衣的价格可以卖到6元,一只癞蛤蟆正常情况下在一年里可脱衣多次。这才是真正的“偏门”、“冷门” 啊!如果规模化养殖癞蛤蟆,那将是多么大有可为的事!
为了弄清癞蛤蟆是否真的会自行脱衣,袁正洋捉来了50多只癞蛤蟆,密切观察了好几天。终于在一天的凌晨1点,他亲眼看见一只癞蛤蟆在很短的时间内脱下了一张蟾衣。袁正洋飞快地把那张蟾衣抢在了手里,把玩了很久,乐不可支。由此,他横下一条心,誓要“赖”上这癞蛤蟆,要在蟾衣上大做文章。
“脱衣”真难
一不做二不休,袁正洋干脆模拟癞蛤蟆生活的自然环境,在院子里修建起几十个1平方米见方的水泥池子。然后,他又一鼓作气捉回了几百只癞蛤蟆,跟以前那50多只一起养在了水泥池子里。
2001年暑假里的一天,高中同学周玉来看望袁正洋。袁正洋便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告诉了她。“没想到你还蛮有头脑和眼光的嘛。今后我可不可以来跟你学习啊?我是学医的,就当让我来参加社会实践好了。”周玉对袁正洋刮目相看。于是,在这个假期里,袁家几乎天天都可以见到周玉的身影。
由于癞蛤蟆一般在零点到凌晨6点之间脱衣,脱衣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所以为了收集蟾衣,袁正洋和周玉几乎时刻都守候在癞蛤蟆旁边。可是,让他俩傻眼的是,这癞蛤蟆脱衣是边脱边吃,待那张“衣”一点点脱下时,癞蛤蟆也已把它一点点吃到了肚里。这可如何是好?
一天晚上,一只癞蛤蟆又在脱衣了。心急的周玉生怕蟾衣又被癞蛤蟆吃掉,一向厌恶害怕癞蛤蟆的她竟然跳进了水泥池里,捉起那只癞蛤螅蟾衣虽然抢下来了,但有些地方破了。袁正洋曾做过了解,知道破碎了的蟾衣根本没有什么价值,价格是十分低的。
“怎么办啊?”周玉望着袁正洋,一时间茫然了。
袁正洋沉稳地说:“现在关键问题有三个:一是怎样让癞蛤蟆只脱不吃;二是怎样让蟾衣不破碎不残缺;三是怎样让癞蛤蟆每年脱衣的次数多些,这样每只癞蛤蟆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袁正洋和周玉又开始遍查资料,终于了解到有一种喷洒式的中药可以随时让癞蛤蟆把蟾衣脱下来。可是,这样取得的蟾衣因为有中药药物遗留在蟾衣上,药材商和医院一般都不收。而且,即便用中药法脱蟾衣,也无法解决癞蛤蟆边脱边吃的问题。这也是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人靠蟾衣发财的原因。
此后的日子里,袁正洋和周玉把心思全放在了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袁正洋发现了用日光调节法可以“阻止” 癞蛤蟆吞食蟾衣。再后来,在周玉的参谋下,袁正洋又摸索着做出了一种采集袋,只要癞蛤蟆脱下衣后,蟾衣就会迅速掉进采集袋中,癞蛤蟆就再也吃不到蟾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