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仍有人对这个罪名心有余悸。“那年我们犯了‘投机倒把罪’。”有人回忆称,兄弟俩扛着一袋柑橘到街上叫卖,被人偷偷报告了工商所。工商所的干部找上门来,严肃地说:“你们犯了‘投机倒把罪’。你们在哪里买的橘子,价格那么低,带到我们这儿卖,价格抬高了1倍,这不是坑了我们这儿的乡亲吗?”
1982年,在“打击投机倒把经济犯罪活动”过程中,浙江温州商人中的“电器大王”、“螺丝大王”、“线圈大王”等相继被捕。相对而言,潘亚文要幸运得多,但“投机倒把分子”的帽子,他一直摘不掉。在商品定价统一调配的年代,这有“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嫌疑。
1987年,《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颁布。
在潘亚文看来,真正的变化始于1992年。这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新的“市场”上,他开了一家投资公司,“倒卖”的不只是木材,后来还涉足钢材、沥青、家具和股票。
这名商人的生意每前进一步,“投机倒把罪”就后退一步。1997年,“投机倒把罪”从修订后的《刑法》中被取消。2008年1月23日,《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Cye.com.cn被国务院宣布废止,原因是“调整对象已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今年8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删去了《计量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铁路法》、《烟草专卖法》4部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
“投机倒把”,这个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名词,正式从中国法律中消失。在大众生活中,它退得更早,早已名存实亡。
如今,潘亚文也不时应邀走入大学校园演讲。谈起当年经历,如今的他付之一笑。“过去叫‘投机倒把’,今天叫‘自主创业’。”他鼓励那些具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看准商机,挣钱去吧,挣钱不是什么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