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力量
“坦率地说,迅雷早期的技术并不是特别先进。他们的理念很好,但技术没有现在打磨得这么成熟。”
周鸿祎也是迅雷投资者,他投的是迅雷的团队和邹的领导力。
迅雷之前,周看好下载市场,并专门找过做网络蚂蚁的洪以容和网际快车的侯延堂,但是他发现很多中国个人软件制作者的通病——
“很多中国做个人软件的程序员,都很难沟通。有点用户量之后都觉得自己很牛,觉得自己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想拿点钱,什么建议都听不进去。如果这公司只是缺钱那真太了不起了,因为世界钱多得很。我投你并不是因为我的钱就更了不起,只是我经验比你足,愿意和你唠叨唠叨如何从上百万的用户做到上亿的用户,并且建立一整套商业模式。”
邹胜龙愿意听周鸿祎的唠叨,他把周比作一个大哥。周评价邹:“邹胜龙毕竟是海归,在美国也有工作经验。说话做事都很正规,不是那么山寨和野路子。最重要的是他很open,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
在当时的情况下,网际快车的看似不可战胜,被迅雷的“快”干掉了。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下载速度上的优势,产品的口碑效应,让迅雷市场份额迅速上升。
邹胜龙的解释是,我们当时对比了下和网际快车的差异,列出两百个需要做的事情,但时间不允许我们全做出来再推产品,只能先在速度上做到极致,然后再推出更新版本进行修正。迅雷从1.0升级到5.0,仅仅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在2006年一年间,迅雷5就发布了14个改进版本,平均25天改进1个版本。
这种“快速推出、快速修正”的模式已经成为今天互联网时代的法则,邹无意中暗合了这种做法。邹胜龙和程浩发现,每当他们推出新的版本,总能有效带动用户量的提升。
在起飞阶段,邹身上的硅谷DNA成了决胜的武器。从一开始,迅雷就是一个团队,用商业公司的模式在做软件,而他的竞争对手多是个人软件玩家,是极客。
迅雷起飞的2004年,侯延堂迷上了《魔兽争霸》,网际快车更新停滞,一个无厘头的机会给了迅雷发力的时机。
当极客无法升级为团队,胜负立判。邹胜龙问过同行、Bitcomet创始人冉宁煜,你怎么一年里都不更新,你干嘛呢?
冉很尴尬回答,我挺郁闷的,这软件一开始是我一个人写的,很多地方没那么讲究,组建公司后发现不重新编码,程序员没法跟进,我只好带着大家重写了一遍。
从一开创业,迅雷就以团队和公司的面目出现,程序一开始就是模块化操作。邹胜龙负责公司整体架构以及和投资人沟通,程浩醉心于技术,更偏向内部管理。“读研究生时,程浩晚半年入学,我相当于他的大哥,我们两个人的特点又正好互补。”
邹胜龙尽管走得晚,但赶上了好时机:2004年开始,中国的网游事业开始全面爆发,客户端动辄上G,如何让用户更快下载成为网游公司首先头疼的难题。
通过人脉,程浩专门跑到了北京见雷军。在金山的办公室里,雷军找了负责网游的一个副总裁演示迅雷的下载速度。让他吃惊的是迅雷的速度竟然比另一款下载工具快上20倍。程浩说,那天真是走运,因为网络环境特别好。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