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服务
杨军是从为新加坡籍商人做脚手架镀锌配套开始做起的。当他用了4年时间做到全国出货量最大的脚手架生产商时,那家企业却已经奄奄一息了。
“这个产品没有高深的技术含量,但是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国内很多工厂做得不够好,主要是没有抓到核心技术。”杨军说,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们当年用企业一年的净利润把一个印度工程师挖了过来。
但即使如此,跟大多数出口转内销的制造型企业一样,成本高企、国内外标准不一等因素使他们面对国内市场的诱惑时,保持很理性的一面。所以,国外业主在国内的工程,是他们准备切入的一块高端市场。不过对于处在脚手架行业的杨军来说,情况可能还要复杂一点。
宇扬在海外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把产品销售给经销商和大型租赁公司,二者比例差不多对半;另一块是绕过上述中间商,直接面向建筑公司提供租赁服务。
租赁业务也有两种:一种是把产品租赁给建筑公司,他们自己组织工人去搭建;第二种是建筑公司连人带产品都要租赁公司提供,后者收取每平方米50~60块钱的服务费,负责搭建及日常维护,最后拆卸走人。目前,这两种租赁形式在国内都能见到,但杨军表示,第二种是发展趋势,也是国外比较成熟的业态。
而且杨军认为,兼顾产品与服务的脚手架租赁业务是未来的掘金商机,利润高,“我觉得越贴近直接的消费者,价值就越大。”但租赁业务这块,恰恰是他们目前的短板。
究其原因,做租赁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工,如果从中国输出劳务,目前条件并不具备;使用当地员工却又存在管理和成本方面的问题。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杨军案头的重点和难题。而且有可能,这个转型在国内会先于海外完成。
在杨军眼里,国内脚手架租赁市场前景可观,但是没有一个全国性品牌能叫得响。事实上,形式多样的租赁公司混杂其中,多以区域性公司为主。而且囿于建筑行业的潜规则,存在当地公司很难做到其他省份区域的非经济因素。这被杨军看作一块无人问津的大肥肉,“我的想法是,宇扬牵头,邀请万科、中建这样的公司作为策略性股东,组建一家全国范围内、连锁的、为高端工程提供脚手架租赁服务的服务业公司。”他继续畅想,“这个公司可以独立上市,而且每年需要大量的脚手架,可以拉动制造主业这块3~5年的持续增长。”据说,国外脚手架使用周期普遍在3~4年,国内稍微长一点。
这个目前正在筹划的项目是杨军口中的“商业机密”,背后是他理想中服务型公司的商业模式,“这个通道打通以后,我可以把建筑基建、建筑模板都放进去做。锁定客户以后,为客户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所以渠道的价值是无限的。”
问题是,这么诱人的商业机会为什么没有被人先于发掘?杨军的回答是,“我只能说,在这个行业里做的人,没有很大的胸怀和眼光;而有眼光和胸怀的人,并不关注这样的项目。”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