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创始人72岁再创业
2011年苏增福继续出售股票。彼时,苏泊尔已经手握大笔现金,完全可以不让控股权。“我要给他的时候,我就没想是自己控股。”他的回答让本刊记者有些吃惊。
在初期谈合作时,SEB公司想要得到控股权,苏增福没有犹豫。“创业时我投入6000万元,最终以100倍的价格卖给他们,即便上市卖股票也挣不到这么多钱。这个回报率我很满意。”
1994年,苏泊尔前身玉环压力锅厂威胁到了老大哥双喜的发展。不久,双喜要求玉环压力锅厂终止使用其商标。这年秋天,苏增福带着几名下属惴惴不安地前往协商,希望能够出现转机,甚至提出了赠送干股的办法。如果当年双喜接受了这个协议,今天就不会有一个叫苏泊尔的高压锅品牌。只是即便有了苏泊尔高压锅,苏增福能否复刻上一次的成功,打造一个叫做苏泊尔的水龙头?
复刻成功?
过往的成功更让他的手下对他的决策深信不疑。
苏增福的决定在他身边人看来高瞻远瞩,过往的成功更让他的手下对他的决策深信不疑。“这个行业比较大,却没有几个品牌。同时,不锈钢水龙头在中国更是一个空缺。”这被视作苏泊尔的机会。
对于颠覆性的新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为了完成消费者教育的工作,苏增福积极推动中国饮用水标准的出台。“中国的饮用水以前是没有标准的,铜水龙头放出的水很容易重金属超标。”现在市场中几乎所有的水龙头都是由铜铸造。
国家出台的标准对于苏增福来说尤为重要。就像是20年前,苏泊尔做压力锅时也得益于压力锅安全标准的推出。彼时,频频爆出压力锅安全事件,苏泊尔在国家出台相关标准后率先执行。一句“安全到家”的广告词让苏泊尔迅速打开了局面,也让苏增福看到了标准的价值。这一次创业,苏增福不断捡拾以往成功的经验。此次来京,苏增福一方面参加中国卫浴展,另一方面,也在为饮用水标准的出台做些努力。
除了借助于国家标准的出台,在苏泊尔水龙头的身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苏泊尔压力锅成功的影子。
苏泊尔起家与同期企业相差不多。上世纪80年代,苏增福担任家乡农机厂厂长。这个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周边小岛上的集体厂,好不容易揽到了国营沈阳双喜压力锅厂的配件业务。
几年生产,苏增福不甘心只做配件。1988年,他顶住压力引进了整锅生产线,据说花了300万元,这也许是他第一次花重金打造生产线。这次,他同样重金打造水龙头生产线。
“我第一次做水龙头时,生产线花了很多钱,投下去以后全部报废了。”接着是第二代、第三代,3条生产线总投资逾1亿元,生产了2亿库存。
这段故事,苏增福最愿意与人分享。苏增福不满意第一代生产线的地方在于它采用人工焊接,而改进的第二代基本可以实现机械化生产。聊到我们不懂的工艺,他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杂志,比画着向我们解释人工焊接与机器手焊接的不同。他的手还不至于颤抖,却密密实实地布满了老年斑,这是衰老最早的表现。不过苏增福的精力依然旺盛,聊到兴起,初见他时的疲惫似乎也都消失了。中途苏增福的工作人员不时提醒他是否需要休息,他都拒绝。
包括厂房在内第一代生产线的成本大概是4000万至5000万元,接着是第二代、第三代。在经过4年3代的试验后,生产线基本达到了苏增福的要求。与同行相比,第三代生产线人均生产效率高了24倍,但投入却远超24倍。
10亿元现金已经投入,生产出了2亿的库存,真正的商品2013年才能面市。苏增福并非不精明,与所有的浙商一样,苏增福骨子里有着“大精明”。“产品好,我就不怕没有渠道没有人来卖我们的产品。”第二轮创业,苏增福对于产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第一次创业做压力锅时,作为一个农民,意识和现在完全不同的。现在我会把这个产品做得很硬。”这也许是苏增福对生产线如此苛求的原因。
苏增福担心,现在中国卫浴行业最大的一家也只占5%的市场份额,当他的规模达到30%的时候,就会有跟进者。“又不是什么高科技,买一个水龙头回去,你把它破开以后就弄清楚了。”用产品构筑入侵壁垒是苏增福所希望的,但所处行业也许不支撑这个逻辑,那么规模与速度构成了苏增福的另一个壁垒。
现在看来,苏增福的投入并无意义,相反,远高于同行的投入还可能让他的产品不具价格优势。以抛光生产线为例,苏泊尔现在3条生产线共需要15个机器人,成本为600万元。600万元每年利息是36万元,可以请四五十个抛光工人。这样比较,人工生产成本更低。
但是,苏增福着眼的是未来。“以前,一年不到一万块就能请到一个人,现在劳力这么紧张,三五年之后,人力成本可能会达到7万元左右。”随着生产量的增加,需要的人越来越多,人员成本的压力就更大,到那时苏泊尔今天的投入便能显示出它极大的价值。
2010年苏泊尔在沈阳建厂房,起步是25万平方米,支撑百亿元的产能。“当时我就有决心要把这个事情做大做好。所以,生产线我不着急,一定要研究好。”这也是苏增福舍得报废动辄千万上亿元生产线的原因。“假如我现在投了1亿元,明知生产线不够完美,也不舍得换掉,那未来我想要复制更多条生产线的时候就会有问题。”快速复制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迅速扩大规模。这是苏增福眼中他人真正难以逾越的壁垒。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