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辛勤淘到第一桶金
做完10万个包装袋,刘丽华蹬着三轮车送到毛线厂,打成大包的包装袋必须送到4楼。刘丽华把孩子放在楼下,自己扛起大包艰难上楼,这一幕正好让厂长看到。厂长跑到办公室大喊:“那个姑娘是哪个科的?你们这些人闲坐着,让一个女人扛那么重的包!”大家慌忙冲到楼下,帮着她运完了所有货物。之后,毛线厂又把40万个包装袋的活给了刘丽华,这两次活,刘丽华拿到了有生以来赚到的最多一笔钱——1万元。
1989年农历大年三十上午,有5万个包装袋要送到吉林市第二食品厂,刘丽华艰难地蹬车赶去。到时已14时多,工人大多已经下班。刘丽华只好自己扛货,楼外的铁梯冰冷湿滑,她几乎跪着一步一挪地搬完了所有货物,汗水浸透刘丽华的棉袄,冷风一吹冻得就像铁甲一样。
邻居们都忙着做年夜饭了,刘丽华才急忙赶回家里,推开家门,脸盆都已冻成了冰坨,7岁的儿子扑上来说:“妈妈,我做好年夜饭了。”她揭锅一看,一锅夹生饭。
刘丽华抱着儿子,眼泪断线般落了下来。
【发展篇】
1000元建成个新厂房
8年过去了,1996年6月,刘丽华的生产规模扩大了许多。这时,谁也不知道,这个每天蹬着三轮车送货的女人,已积累上百万资产。
刘丽华决定建新厂,她把厂址选在吉林市昆明街一胡同内。带着12个女工,自己动手建厂。这些原本是下岗职工的女人,在工地上用巨石夯土,自己捡来砖头砌盖厂房。有的女工八九岁的孩子也加入了施工的行列。
中秋节到了,刘丽华和女工们终于把工厂建成了,前后花费不到1000元钱。女工们每人从家里带一道菜,在新厂房过中秋。酒杯刚一端起来,女工们的泪都掉了下来。
副市长帮助再渡难关
两年后,刘丽华决定另选址再次建厂。为了省钱,女工们上班时顺路捡砖带到单位,像燕子一样砌垒厂房;把油墨铁桶剪开、抻直,铺成厂房的棚顶。
当时,塑料包装、印刷加工厂很多,但搞彩印的人还很少。刘丽华觉得这是发展方向。可这一次,她遭遇到了人生的又一个难题。
彩印机运回来了,可工人谁都不会使用,刘丽华也是一知半解,“刀都上反了,更别提印刷。不到三个月,30多万元流动资金就消耗殆尽了,这次教训让我记忆深刻。”她急得满嘴大泡。
1998年12月22日,刘丽华灵机一动,提笔给当时的吉林市副市长王庆新写了封长达万字的求援信,信中倾诉了她多年创业的艰辛和目前的难处,请求副市长帮助她争取小额贷款。没想到,第二天王庆新副市长就回了信,并帮助刘丽华争取了10万元贷款,即将倾覆的企业终于渡过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