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日本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无疑是精彩的一笔。尤其是日本精工企业,在充分利用奥运会的机会之后,逐步成为国际性大企业。
二战后,日本一度被国际奥委会排除在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之外。上世纪50年代,东京曾提出申请举办第17届奥运会,但罗马已捷足先登,使东京的愿望落空。以后东京总结了经验教训,再次提出申请,终于赢得了第18届奥运会的主办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奥运会举办城市。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把握住东京奥运会的商业机会,与日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业政策扶持不无关系。这同时也说明,企业持续的商业机遇更在于奥运会之后的后发效应。
日本在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发展扶植和诱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引导企业参加市场的有序竞争,加速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像服部时计店这样一个小作坊式企业,之后还是通过技术创新之路,充分利用奥运会的契机战胜强劲的对手。
东京奥运会之前,几乎各类比赛项目都是在“欧米茄”的指针下决出胜负的,之前,该品牌曾创下了17次独占计时权的辉煌历史。要与“欧米茄”一决高低,东京奥运会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但能说服奥组委的还是要看产品本身的品质。
对于这一点,服部时计店信心十足,因为他们做好了充分准备。早在1956年就派人到墨尔本奥运会考察“欧米茄”的营销状况。1960年,又派出强大的科技人员到罗马奥运会去侦察、体验“欧米茄”,结果,他们很快发现奥运会上的计时装置几乎都是机械钟表,仅有几个是笨重不堪的石英钟,体积几乎占了半间屋子。这一市场信息的捕捉无疑是开发以石英钟为核心的公关计划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