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企业社会责任也逐步突破传统观念与国界的束缚进入全球视野,并成为企业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总干事乔治·科尔(GEORG KELL)日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社会责任的践行应该是企业的一项战略决策,只有把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纳入到战略层面,企业才有能力去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问题。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于1999年由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提出,2000年建立,在现任秘书长潘基文的推动下,全球契约组织始终致力于推广基于国际公约的涵盖人权、劳工、环保、反腐败四个领域的十项原则,努力构筑一个包容性的可持续性的全球经济。
企业责任将成投资依据**********本 文 来 源 于 创 业 网 c y e . c o m . c n版}权}所}有
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会把被投资企业的社会环境和企业治理问题纳入到投资依据中,而且要能证明,投资这样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对投资者而言会有一个长期的利润回报。 《中国企业报》:目前全球契约成员大概有多少家?下一届峰会预计会有多少企业会员参加?
乔治·科尔:到目前为止,有6100家企业会员和2000多家非企业会员。基本上每个月会有100家成员加入,但也会有50家成员被除名。成员在刚刚加入全球契约组织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承诺,必须每年对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的履行进展有一个公开的信息披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被除名。**********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联合国秘书长给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到2020年,全球契约企业成员要从6000增加到2万。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这是总体企业会员,参加峰会的成员不会有这么多,但从这个趋势来看,下一届峰会参会企业会员也会相应增多。
《中国企业报》:从6000增加到2万,您感觉有压力吗?**********本 文 来 源 于 创 业 网 c y e . c o m . c n版}权}所}有
乔治·科尔: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是增加会员又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我们现在有6000家企业会员,但其中只有10%是比较活跃的,也就是积极参与全球契约,所以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如果证明全球契约有真正的价值,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管理能有真正的回报,6000家企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更大范围的企业包括进来。 **********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中国企业报》:下一届峰会的议题是什么?将有哪些新的亮点出现?
乔治·科尔:决定这些议题会有一些步骤。现在考虑的问题主要就是减少贫困,下一步就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从现在看,三年以后绿色经济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因为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比如水资源、矿物资源、能源等等,所以资源供应的压力,必然会使得绿色经济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下一届峰会除了有企业会员之外,还会有非常重要的一些成员——投资者也会参与进来。因为目前有这样一个趋势,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会把被投资企业的社会环境和企业治理问题纳入到投资依据中,而且必须要能证明,投资这样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对投资者而言会有一个长期的利润回报。
三年之后,我们将用这样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证明,一个企业,如果管理好社会环境治理等非财务指标,就会对直接盈利能力有一个可见的提升结果。**********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中国企业履责出色**********本 文 来 源 于 创 业 网 c y e . c o m . c n版}权}所}有
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得非常好,比西方媒体报道的要好得多。他们很忠诚地去实现他们的承诺,而且他们目光长远。 《中国企业报》:目前全球契约组织中有多少中国企业成员?您认为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得如何?
乔治·科尔:现在中国企业会员大概有170多家,曾经达到过200家,但是后来有大概40家企业被除名了。不过,中国会员的除名比例和其他国家比起来是比较低的。
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得非常好,比西方媒体报道的要好得多。他们很忠诚地去实现他们的承诺,而且他们目光长远。但是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一些文化上的因素、语言上的障碍等等,这使得他们可能容易被误解。其实某些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是世界顶尖的了,比如中远集团就做得非常好。**********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其实在全世界都是一样,企业各不相同,总有做得好的企业,也有做得差的企业。我认为,企业的国别属性并不重要,我更加看重这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是否做得好。我有一个假设,不过我相信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企业如果在全球化方面,比如在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等全球任何地区的整合战略做得好,那么他在社会责任比如环境、资源、能源等方面也会做得好。因为全球化就意味着一个企业在当地的本土化。
《中国企业报》:其实文化障碍一直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瓶颈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乔治·科尔:时间。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靠时间去解决。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毕竟很短,但有些企业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如果这些企业能在文化方面再多投入一点精力或者时间,那么他们就会做得更好。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